
身着亮眼的蓝色手术帽和防护服,白色的口罩遮住半张脸,脖子上挂个听诊器,没有炫酷的音乐和特效,仅凭朴实而接地气的语言,往往1分钟左右不到,就能把一个问题与患者解答清楚……
这是“心脏科杨兵医生”抖音号上新开的系列作品,“来看杨主任门诊的那些事”里的场景,目前已有超过100万的浏览量。
近两年,上海市东方医院杨兵教授在网络平台上很活跃,无论是抖音、快手、小红书,还是网络诊疗平台,都能找到他注册的个人账号,尽管依据不同平台的调性,账号输出的内容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本,杨兵教授在做同一件事:
而这件事背后,是杨兵教授开展诊疗工作的重要一环。
“因为心律失常是一个很抽象的亚专科,把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大家都能理解的事情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在想办法做科普,借助短视频广大的受众范围让所有与行业有关的人都能了解这个行业,才能推动行业整体的进步。”
与互联网相连,打开了杨兵教授与更广范围内医生同行们连接的窗口,也让更多人在时隔三年后能透过互联网的屏幕理解当下和未来的他。
01
第三届,66,000人次
2023年3月23日,“浦东新区心血管病学专科(专病)联盟学术会议 第三届律动东方·房颤专病管理高峰论坛”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在上海圆满落幕。
历时5天,论坛在国内一众心律失常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们支持下,取得了线上累计超66,000人次的点击量,并呈现出良好的长尾效应,结束后数天依旧有医生登录直播网站严道医声网进行回看,不断刷新着论坛的点击量。
作为联盟成立后举办的第三次大型学术论坛,杨兵教授在打磨论坛学术内容方面更用心,形式上也更加特色鲜明。
论坛设置了“主旨演讲、前沿进展、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全专结合”五大主题,每个主题都安排了一个晚上的时间,邀请相关领域内颇有建树的专家展开讨论,连续五天,让每一位线上观看或是线下参与论坛的与会嘉宾都能得到充分的交流与学习。
用杨兵教授的话来说,本届论坛整体上呈现出了三大特点:
1.学术内容紧跟前沿热点,云集国内心律失常领域名家新秀
包括但不限于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等学会分会的领导,房颤专病管理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以及多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全科医院院长和全科医生的倾情参与,授人以渔,围绕最新指南专家共识进行了细致解读,结合临床实战分享了独到见解。
2.全专结合,理论结合实践内容全覆盖
论坛汇聚心律失常领域的全科、专科医生于一堂,通过论坛前两天的主旨演讲和前沿进展分论坛聚焦理论,后三天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全专结合分论坛立足实践,在理论交流与经验碰撞中,指导全科医生更好地配合专科医生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有效管理,探索适合全专结合的工作模式。
3.形式创新,三家分中心云端联动
通过网络直播,论坛与盐城、吉安、胶州三家分中心开展倾情联动。同时,三家分中心向当地学会发起申请,借助学会的力量号召了更多学员参与到论坛中来,将论坛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波及至更基层范围内的医生,全专结合理念也由此得到了更好的推广。
“我们希望能在互联网平台上留下痕迹,通过5天的学习释放出大量符合临床治疗刚需的知识,让参会的学员们对培训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和印象,之后再碰到不太懂的地方能想起来,通过网上回看我们的课程。”
杨兵教授表示,网络直播的形式可以让全科和专科医生们感受到联盟在为大家量身制作一套培训体系,这个体系中有一些内容是需要反复理解和交流才能更好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如同升温的趋势无法阻挡,对于学术培训内容精品化与边界的探索也是律动东方一直以来的发展方向。借助互联网平台,杨兵教授通过对全科、专科医生临床诊疗学习需求的敏锐感知,逐步搭建起了联盟的学术论坛培训体系,这些都在一年一届的高峰论坛中得以展现,收官后的长尾效应也证明了其学术效果。
高峰论坛的举办像是一场阶段性测验,展现了杨兵教授在某一段时间内、某一方面所做的工作,在这个“高分卷面”之下还有更多细若涓埃工作,一点一滴汇成联盟的宏大愿景。
成为“网红”
2020年10月25日,在浦东新区卫健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房颤中心联盟的专家领导们的见证下,浦东新区房颤中心(专病)联盟宣告成立。
在杨兵教授的介绍中,新成立的浦东新区房颤中心(专病)联盟将致力于整合浦东新区优势医疗资源,提升各级医生对房颤的认知和管理能力,建设高效专业和同质化服务的房颤专病分级诊疗体系。
而这个体系最根本的目的,是为千千万万的房颤患者提供服务,如何打通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是重中之重。
“我们刚刚召开的学术论坛可能更偏向领域内医生之间的同频共振,对于患者和大部分全科医生而言,他们并不太懂,这中间是存在鸿沟的,我们应该想办法去消弭。”杨兵教授表示。
过往三年,恰恰是我国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的阶段,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集合平台成为众多年轻人的媒介表达和媒介消费的主要端口,也逐渐成为了知识普惠的重要抓手。
杨兵教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节拍,在2021年6月以“心脏科杨兵医生”身份开通各大短视频平台账号,用以进行专业医学科普宣传,包括门诊工作日常、疫情防护知识、房颤那些事、心脏健康知识、心内导管室探秘等多个系列作品,最高在抖音平台有累计超过1.1亿的浏览量。
通过短视频传播,杨兵教授还把一些平常解释起来比较绕口的患者常问问题,如手术后会不会复发、复发后有哪几种可能性等问题的回答制作成短视频,建议患者在排队等待门诊时观看,以提升患者问诊效率。还有一些最新指南和专家共识,杨兵教授也会在发布后的第一时间进行解读,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到平台上或全专结合培训学员群内,提供给广大全科医生学习了解。
“我们是正统的医学科普,不瞎讲的。患者和全科医生们接受的都是正面的知识,就不会走偏调,这样整体的管理水平就会提高,惠及医生的,也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了科普。”杨兵教授表示。
除了短视频之外,杨兵教授同样在2021年的8月入驻好大夫在线诊疗平台,与团队一起利用早晨、午休和晚上下班的时间,每天共计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帮助网上来自天南海北的患者们答疑解惑,提供专业的就诊指导。
不到两年时间,杨兵教授即荣登2022年度好大夫榜,在线服务满意度达100%。
“将来不管是短视频平台,还是各个互联网诊疗平台,我们都会开通,我也在鼓励我团队的成员开通,希望他们都成为年度好大夫,为更多在网络上寻求帮助的患者提供最正规、最真实的医学科普。”
这八个字是杨兵教授视频封面上十分显眼的一行小字,也为杨兵教授的“网红”之路提供了鲜明的注脚。
除了制作有关心律失常诊疗领域的短视频合集外,杨兵教授表示自己和团队未来还将继续扩大疾病谱,为整个院区的心脏科负责,将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等各种心脏科常见疾病的疗法普及给广大患者,让患者从搜索端即可获取足够的、正规的、符合现行指南的科普知识。
无论是利用互联网举办高峰论坛,还是注册账号提供专业的医学科普知识,都让杨兵教授对房颤患者的管理有了透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他在过往三年内努力推动联盟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年打基础阶段
从最困难的地方谈起,联盟成立之初,整个浦东乃至周边地区的中心和医院都呈现出极大的热情,希望能加入到联盟工作中来,共同为浦东及周边地区房颤患者诊治和筛查率的提升做贡献。
可落地到实操方面,却如同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家对疾病的了解不够多。”杨兵教授解释。
于是,他开始联合学会、卫健委和业界前辈们搭建培训体系,每年分三轮为区域内八百位左右的全科医生进行培训,第一轮培训出房颤专病管理员,第二轮培训出房颤专病管理医生,第三轮培训出房颤专病管理导师,用知识武装大家的大脑。
历时3年,联盟已为2400人次进行了系统培训。
另一方面,浦东一盘棋。整个浦东共有六家区域医疗中心,下设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布在八大医疗体系之中,因此,六个中心之间存在一定壁垒。所以,在卫健委的支持下,杨兵教授还会邀请六家中心的医生们共同参与培训工作,以区域医疗中心为原点,携手提升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
“整个浦东新区理想中的架构应该是这样的:社区医院做好基层医疗,区域医疗中心把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尽可能进行能级提升,而我们去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复杂高危疑难病例。”杨兵教授说。
在开展培训和提升社区医院诊疗能力的基础上,联盟也在积极邀请全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加入到联盟当中来,让做得好的中心发挥榜样作用,从而促进全科医生能从专病管理的角度更好地与专科医生展开配合,开展房颤筛查、诊断和治疗工作,同时摸查不同中心房颤患者的患病情况,汇总成病例数据和科研文章,为联盟探索全专结合管理体系提供参照。
与此同时,浦东新区卫健委也在计划应用互联网平台打通所有的新建门诊数据和患者体检数据,使得之后只要有患者发生房颤,就能被及时发现,联盟也将参与到这一重大项目推进之中。
“从近三年的努力来看,我们整个浦东新区的心电一张网已经铺成了,现在有了数据之后,我们还希望能重新把这些数据纳入到管理框架之中,还有很多的具体工作要做。”
杨兵教授谈到,联盟工作在技术层面上没有问题,主要是大家是否能对联盟工作有充分认知和重视。而过去的三年可以被称为浦东新区整体管理框架的形成过程,现在一切都在萌芽状态,最重要的是将来是否能做到。从杨兵教授个人的角度来说,他希望未来在整个管理架构上引入互联网管理模式,逐步把好的想法、技术和点子规范化,在新区逐步推广。
“这三年还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未来还需要5~10年的建设,才能成体系、成规模。”杨兵教授总结。
“我已经做好了做一个建设者的准备”
活跃在网络平台的杨兵教授常常被视作上海市东方医院心脏科的“代言人”,给人一种他在东方医院已经工作多年的印象。
但鲜为人知的是,杨兵教授是作为特殊人才在2019年被引进东方医院的。
在杨兵教授就职的欢迎会上,同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陈义汉教授发表讲话指出,杨兵教授的加入,将使东方医院在消融、起搏、左心耳封堵等领域的实力得到快速提升,使东方医院心脏内科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句话,是肯定也是责任。
采访中,杨兵教授坦言,2019年刚刚入职东方医院时状态是比较迷茫的。陈义汉院士赋予了他打造一个走在国内前列,甚至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心律失常中心,建设出一个优秀的心脏科学科的任务。而此前的经历告诉杨兵教授,建设好一个学科往往要建立在几代科室主任励精图治,无数仁心医者的同心偕行的基础上,是几十年时间的积淀。
杨兵教授能做的只能是为科室的腾飞搭好架构。于是,他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2.积极发展心血管病学包含的所有亚专科,培养各亚专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团队。
围绕上述两点,东方医院心内科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建成了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全国示范基地、康复中心全国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心衰中心的质控标兵,未来还希望建成瓣膜中心和高血压达标中心。在杨兵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各亚专业都得到了大步发展,他也十分笃定,预计十年左右的时间,东方医院整个心脏科将会发展出完整的架构,此后便是加速度发展阶段。
只不过十年之后,杨兵教授可能已经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
对此,他则十分淡然。
杨兵教授说:“从我来上海我就做好了这些准备,就准备苦最后的职业人生十年,因为在前二十年的医生生涯中,我已经经历了非常美好的时光。如果能在最后十年为东方医院心脏科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我觉得这等于我这辈子活了两回。这就是一个建设者和享受者所需要承担的不同之处。”
杨兵教授还将自己奋斗的过程戏称为“二次创业”,说自己每天早上都发一段激励自己的话在朋友圈里,让自己和朋友们一起“喝心灵鸡汤”。他说,现在的自己和以前的自己相比,可能要花十倍的努力,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阻力才能前进一步,这种感觉反而让自己更有“战斗力”。
“因为你热爱这个行业,你就会更努力,你也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大的潜力,只有做了才知道。而我现在每天都在拼命干活,每天拼命加班,这样的感觉很好。”
是啊,有什么能比热爱更能成就追求的呢?
把热爱变成实际,让梦想照进现实。
惟愿: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
专家简介
杨兵
上海市东方医院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著名心脏病学专家。荣获2018年度国之名医·青年新锐、2021年浦东工匠、2022年第四届上海市区域名医等称号。现任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脏内科常务副主任、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兼任美国心律学会会员、亚太心律学会会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促进交流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委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左心耳封堵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心律学会委员、浦东新区房颤中心(专病)联盟主席、浦东新区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导师等。杨兵教授积累了近万例心律失常介入(射频消融、起博、左心耳封堵)诊疗经验,特别是在疑难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处于全国领先行列,技术推广遍及国内30多个省和直辖市。
特需门诊:周一、周三上午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周四上午(云台路18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