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春四月,春满大地,繁花秀景。
走过二十年发展历程的北京高血压论坛经历三年疫情后,也守得云开见月明,再次回归线下,复见花开。
2023年4月16日,由北京医师协会、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主办,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协办,北京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专家委员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第二十届北京高血压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暌违三载的专家同道们再次欢聚一堂,围绕高血压防治诊疗,话新知热点,解困惑难题,论发展未来,共同见证北京高血压论坛创办二十周年。

继续携手,共谋发展新篇
▼▼▼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北京医师协会会长郭积勇教授和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会长王晨教授进行了开场致辞,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增武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范利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海英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华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严晓伟教授,北京医院刘蔚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源源教授等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讲座和学术讨论。大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鸿懿教授主持开幕仪式。
孙宁玲:齐心协力,共筑高血压防治防线

孙宁玲教授指出,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专科医生、全科医生、社区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筑一道防线,高效完成高血压防治工作。基于此,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团队发起,在北京医师协会、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的扶持和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的大力推动下,北京高血压论坛逐渐发展壮大,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为高血压防治贡献了一份力量。
此次论坛,是三年疫情后来之不易的首次线下相聚,希望新老朋友们都能在此有所收获,为高血压防治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郭积勇:守正创新,推动高血压防治事业不断发展

郭积勇教授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北京医师协会对论坛成功走过二十年发展历程表示衷心祝贺。并提到,高血压患病人数众多,与其他疾病关联密切,在整个慢病防治中占有非常特殊的位置。所以,高血压防治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核心策略,应该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三个环节入手,构筑高血压防治的全面战线,努力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近年来,北京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专家委员会在孙宁玲教授的带领下做了很多工作,北京高血压论坛也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临床的方针,为北京地区的高血压防治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未来,北京医师协会将会一如既往的支持高血压专家专业专家委员会的工作,共同为我国的高血压防治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不断推动高血压防治事业向前发展。
王晨:高血压防治,是终身事业

“无论是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高血压防治都将伴随每位医生的职业生涯,也会伴随患者终身,需要终身干预。”王晨教授认为,北京高血压论坛走过的二十年,也是我国高血压诊疗相关知识更新迭代的二十年,监测技术更是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接连不断的需要探讨的话题。而且高血压患者基数大,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进行从身体到心理,全方位的全科管理和终身干预。以孙宁玲教授为首的一大批医生在促进高血压防治走向基层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次论坛内容设置全面,每个讲座都非常实用,既有热点问题,也包括讨论、病例分享等,希望论坛的召开,能让更多基层医护人员掌握更多新知识、新理念,应用于临床,让更多患者受益。
面面俱到,全面探讨高血压防治热点新知
▼▼▼
“将最新的、实用性强的临床经验推广到更广泛的医务工作者。”一直是北京高血压论坛的办会宗旨。
此次论坛,内容设置更加面面俱到,既有血压管理的前沿热点,也有对未来趋势的分析引导和热点新药解析,国内众多知名专家通过主题报告和议题讨论的形式,全面呈现高血压管理的方方面面,为广大心血管病医生提供了系统规范的学习交流平台。
现场主持专家精彩花絮
现场讲者专家精彩花絮
贴基层,重视领域热点新知。考虑到社区医生的需求,此次论坛设置很多实操专题,以求解决基层医生经常面临的困惑难点。同时,血脂和高血压等新指南、新药物的讲解也是此次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了如“新的血脂指南特点及新型降脂药物应用”等相关新知识、新动态、新策略的专题讲座,希望把高血压领域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大家,把最新的学术问题、争议问题或学术进展分享给大家,开拓思维,增长见识。
有特色,关注特殊疾病新进展。在课程内容筛选上,有特色有亮点,着重体现一些特殊疾病的新进展。包含老年高血压与青年高血压的治疗策略、慢性肾病的血压管理等,以期通过会议让大家更加关注特殊人群血压变化的关键节点。“就是要把北京地区一些特殊性的高血压问题提出来,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基层解决临床实践的问题。”孙宁玲教授在会后采访中这样说道。
重实践,全面透彻的病例讨论。此次论坛还设置了病例讨论环节,由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点评,针对肾动脉狭窄高血压、原醛出现高肾素等四个不同类型的病例展开深入探讨,在抽丝剥茧中更好地帮助青年医生建立由病例到临床的思维诊断模式。
从基础到临床,从病例到指南,此次北京高血压论坛用满满一天的学术干货,为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和社区基层医生搭建了共同交流、沟通、学习的平台,对于提升基层医生诊疗能力,构建高血压防治“防线”,进一步推进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未来,贯彻分级诊疗和规范化管理是重点
▼▼▼
二十载矢志不渝,始终坚持推动高血压防治事业不断前行。
北京高血压论坛走过的二十年历程,同样也是我国高血压防治诊疗快速发展的二十年。
二十年来,我国高血压防治新手段虽层出不穷,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疾病认知度不足等原因,高血压患病率依然居高不下、逐年增长,而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血压防治依然面临巨大压力。
随着高血压管理在等级医院越来越趋于专业化,针对难治性高血压、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高血压以及合并症高血压,必须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分级诊疗。推动专病管理细化和规范化、扩大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提高预防为主的概念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都是未来需要大力去做的工作。
“要重视对高血压患者的监测,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互联网+等形式,改善高血压管理模式和防治缺陷,提高整体防治能力。”
孙宁玲教授最后对我国高血压防治的未来和重点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二十载坚守见证创新发展,继往开来前景更加可期。
北京高血压论坛作为一个以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领域为主,结合多学科共同交流进步的学术论坛,用二十年的发展奋斗,成长为广受基层医生欢迎和认可的专业型论坛,为我国高血压防治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闪闪发光的一页。
期待北京高血压论坛的下一个二十年更加精彩绚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团队介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团队成立20余年,在首席专家孙宁玲教授带领下,完成 863、973、12·5、13·5等科研项目十余项,研究基金千余万。建立盐评估的简易模型和社区管理模式并推广,已授权及受理专利17项。开创了互联网+高血压的智能血压管理模式。与国内的医学团队协作并合作多年,建立了随访队列,参与完成的高血压终点研究相关成果在New Eng J Med、JAMA、STROKE、AM J hypertens和Eur Heart J等杂志发表;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在临床实践方面从精细服务于大众出发开展了难治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代谢疾病与高血压、高血压出院随访、肿瘤相关高血压等特色专业门诊,为高血压防治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