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CCIF&CCPCC2023)“心脏危重症论坛”于4月21日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召开。
近年来,随着心脏危重症救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心脏危重症的多学科协作模式逐渐形成,急诊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心血管介入科等多个学科协同作战,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高效、精准的救治服务。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介入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使得心脏危重症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左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等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同时,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创新,一些新的心脏危重症治疗技术也逐渐被引入临床实践,例如人工智能、生物材料、纳米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为心脏危重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些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心脏危重症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救治服务。
随着心脏危重症患者数量的增加,治疗难度也在不断提高,心脏危重症的治疗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如何提高心脏危重症救治的效率、如何避免治疗风险、如何控制治疗费用等。CCIF&CCPCC2023心脏危重症论坛汇聚了众多专家和学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探讨更加精准化、个体化、协同化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应对未来心脏危重症的挑战,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此外,心脏危重症论坛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加强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心脏危重症领域的多学科合作。
急性心梗死伴严重并发症
在心脏危重症论坛中,急性心梗死伴严重并发症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急性心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危重症,若患者未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导致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急性心梗死以及其严重并发症是当今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急性心梗死伴严重并发症部分中,论坛邀请到多位专家分享其临床实践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诊断与治疗现状、急性心梗合并室间隔穿孔诊断与救治策略、急性心梗合并交感心电风暴的紧急处置与药物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技术等等。通过这些分享和交流,参会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急性心梗死伴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高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关怀。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陈刚教授带来了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巨大室间隔穿孔救治病例分享。他指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是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室间修补或封堵,外科或封堵的最佳时间是30天以后,室间隔穿孔发病后30天内自然死亡率可达42.9%-80.5%。室间隔穿孔发生后急性期外科手术死亡率100%,愈合期手术死亡率21.4%,陈旧期死亡率4.1%,近些年随着IABP、ECMO、Impella等机械辅助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室间隔穿孔患者可依靠机械辅助使得循环稳定,使得患者安全度过急性期而接受手术。该患者植入ECMO、IABP、CRRT、呼吸机,第四天撤除呼吸机,第六天撤除CRRT,31天长程ECMO,其中26天清醒ECMO,自始至终一套ECMO以及IABP套包(41天),无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压疮形成 ,这是对重症患者以及ECMO长程管理的考验。最后陈教授总结,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份生的希望。
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
心脏危重症论坛的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部分是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权威的指南和专家共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心脏危重症的诊疗问题。该部分邀请到北京安贞医院艾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张松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蒋建刚教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刘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魏渠成教授等共同分享心脏危重症相关的指南和共识,包括急性心梗伴心原性休克的急诊心肌血运重建证据与指南、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等等。他们结合医学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供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心脏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张松教授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详细解读。急性主动脉夹层(AAD)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患者发生致命性胸痛的常见疾病,AAD可与冠心病(CAD)同时存在并导致其恶化。由于AD合并CAD已被证实是主动脉疾病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主要表现为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增加。因此,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选择正确的急救策略。共识建议:1、对于AAD合并CCS患者,首先采取升主动脉置换处理TAAD或采取EVAR处理TBAD是合适的,可同期或择期处理冠状动脉病变(CABG或PCI);2、对于AAD合并ACS患者,应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合并STEMI或极高危ACS患者可以考虑同时处理主动脉与冠状动脉病变。合并非极高危ACS患者则倾向于采取同时处理或先处理好主动脉疾病、择期再处理冠状动脉病变的策略;3、AAD合并STEMI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4、AAD合并ACS患者不适合置入循环辅助装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机械辅助循环装置的应用
机械辅助循环装置的应用部分是心脏危重症论坛的重点内容之一。该部分邀请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来晏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潘宏伟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爽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林峰教授、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建中教授等著名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机械辅助循环装置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其原理、适应症、操作技术、注意事项等。专家们深入探讨了该技术在心脏危重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和临床效果,分享了不同机械辅助循环装置的特点和适应症,以及如何合理选择和操作机械辅助循环装置,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实践经验。全面展示了最新的机械辅助循环装置技术和设备,让与会者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交流各自的心得和看法,共同探讨机械辅助循环装置在心脏病治疗中的最佳实践和应用方案。

湖南省人民医院潘宏伟教授介绍,IABP经济实惠、安全方便、创伤小、设备普及,是简单、经济、有效的循环辅助方式。STEMI并CS预后差,死亡率高,尽早的血运重建优于单纯循环支持。SHOCK研究结果提示PCI+IABP相比药物+IABP,可降低CS远期死亡率,而IABP-SHOCK II研究6年结果显示,IABP组和对照组死亡率无差异;复发性心肌梗死、脑卒中、重复血运重建或因心脏原因再住院方面也无差异(均P>0.05)。循环辅助在心原性休克的应用中,尚无充分优劣证据,Impella机械原理的优势未体现出显著临床优势。IABP在NSTEM-ACS的围术期保护,理论上有更加广泛的用途。
其他重要临床问题
除了急性心梗死伴严重并发症、机械辅助循环装置的应用和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部分,心脏危重症论坛还将探讨其他重要的临床问题,包括终未期心衰的治疗进展,重症心衰的容量评估与管理,急诊心肾综合症的治疗策略,院前院内联合ECPR救治院外心脏骤停实践经验等等,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全面、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心脏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张静教授介绍,保持容量平衡是控制心衰的关键之一,个体化精确的容量评估和管理至关重要。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液体入量需求较大,包括抗生素、肠内、外营养支持及血液制品,如合并心功能不全时需要控制入水量。建议临床医师精细化管理入量,在药物浓度安全范围内尽量减少溶媒液体进入。常规要求心功能不全患者入量<30ml/kg/d,一般难以达到,争取做到满足治疗要求的最低入量。去除体液潴留是重症心衰治疗的第一步,利尿剂仍是治疗心衰液体潴留的I级推荐。高容量负荷如肺水肿、严重的外周组织水肿且对利尿剂抵抗的患者可以早期使用托伐普坦、rhBNP 及心衰超滤装置和CRRT治疗,总之重症心衰患者容量管理要做到个体化、动态化、精细化!
攻坚克难,共创心脏危重症未来
【温馨提示】
一、会议日期
会议时间:2023年4月20-23日
会议学术日程:4月20日13:30-4月23日13:30
二、会议地点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会议楼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会展一路999号
电话:029-61130999
三、天气提示
4月20-23日,西安温差较大(最高28℃,最低4℃)且伴有降雨。请注意携带适时衣物并备好雨具,如若担心因地方差异引起的身体不适,请自行携带适当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四、会议注册
五、联系人
参会注册联系人:
吴春容 电话:17830170598
邮箱:cr.wu@ccahouse.org
杨挺寒 电话:17621122984
邮箱:tinghan.yang@bestyidou.com
会议日程联系人:
颜媛媛 电话:13771657972
邮箱:yy.yan@ccahouse.org
郭若宇 电话:15910946064
邮箱:ry.guo@ccahouse.org
会议行程联系人:
小汇老师 电话:13260010671
邮箱:information@manlian.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