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发展迅猛,离不开心血管专科护理人员辛勤的工作,特别是心血管病全程闭环管理,形成院前、院中和院后一体化防治体系模式建设,贯穿疾病的防治救康全过程,更需将护理工作融入进来。随着胸痛建设的系统化、规范化、细致化,如何进一步做好胸痛中心质量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开场致辞
▼▼▼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护理处蒋玮处长:激荡思想,贡献护理力量

蒋玮处长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和感谢。她介绍道,唐都医院扎根三秦大地84载,以“三色唐都”文化为魂,“五型医院”建设为纲,布局学科发展,构建“人才特区”。唐都医院胸痛中心勇于创新、攻坚克难,不断优化胸痛救治流程,精进医疗护理技术,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内死亡率,获批国家胸痛中心卓越中心称号。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心血管护理专家深度交流,激荡思想,更好地启发护理人员把握新方向,昂扬奋进,探索创新,为胸痛中心的高速、高效、高质量发展贡献护理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向定成教授:医护携手,高质量建设胸痛中心

向定成教授表示,本次论坛的主要目的是能够突出护理团队在胸痛中心建设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希望在加强护理团队建设方面进一步推进胸痛中心的建设。该论坛自召开以来深受全国各地胸痛中心的青睐,本论坛为广大护理人员提供了规范化的护理操作及理念指导,弥补了平时胸痛护理中常见问题的缺失。再次感谢全国团队为本次论坛召开做出的巨大贡献,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侯桂华教授:培训技能,更新理念

侯桂华教授指出,胸痛中心护理论坛已经慢慢与介入心脏病学论坛相融合,且本次论坛在会场布置及论坛时间跨度上都有明显提升,因为护理在疾病救治工作中的地位已经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护理人员参与了整个胸痛中心的建设,积极调整护理理念,契合胸痛中心的快速发展。护理人员应在提升临床实践工作、学术论坛及科研等经验交流多方位进行整合,,如胸痛病人的诊断,心电图的评估,提升护理技能。
环节一:聚焦管理效能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向定成教授:护理团队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

向定成教授从“护理团队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重要性”和“胸痛中心护理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两个大方向阐释了护理团队的不可或缺,急诊护理团队、心血管护理团队与非核心护理团队发挥着不同的核心作用,护理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要求,制定护理标准,在规范中前行,提高护理质量,加速胸痛行业的发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侯桂华教授:胸痛护理推进计划与培训任务

侯桂华教授指出,护士应不断提升对基层胸痛中心护理岗位胜任的能力,积极参与规范化培训,熟练掌握心电图操作分析评判、各项生命体征监护评估、胸痛疾病相关检验数值、仪器操作、危重症抢救等技能。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和心血管护理及技术培训中心通过成立胸痛护理工作组,通过制定专业的培训内容,并在全国开展胸痛护理专业技能培训,针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规范培训,进一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水平。
天津市胸科医院护理部法天锷主任:护理部主任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主要工作职责

法天锷主任指出,护理部应围绕“两个坚持”管理胸痛中心。坚持全程管理,全面了解胸痛中心的建设要求,全力给予人才支持与人才培养,全区域统一协调。坚持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护理能力,搭建多体系平台,推动中心发展。法天锷教授还从急诊护理信息化建设、胸痛中心护理敏感指标构建、胸痛患者康复护理三个方面展望未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邓豫护士长: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邓豫护士长从六大维度分享了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包括关键流程优化和管理、关键制度制定和落实、时钟统一和时间节点管理、培训教育任务、两会讨论和康复指导及随访计划的制订和落实;确保各环节都有主要执行者、管理者,以高效规范的管理水平提升胸痛中心建设水平和护理质量。
环节二:注重流程优化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侯燕护士长:急诊科护士长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推动力量

侯燕护士长就“急诊科护士长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推动力量”展开分享。侯燕护士长谈到,作为急诊科护士长要发挥自身领导力及持续质量改进,做好时间管理体系,引领胸痛护理学科发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医学照顾,体现人文关怀,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管理水平,促进病患康复,推动胸痛中心建设持续向上向好发展。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郭晓岚护士长:高危AMI患者高效救治流程

郭晓岚护士长总结道,高危AMI患者应遵循黄金救治“一个核心”原则,即一体化转运、一体化救治和一体化培训,规范高效救治流程,争取“零延误。”识别出高危患者,除需进行最积极地治疗处理外,还需尽早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治疗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包括患者本身疾病随时会出现的变化和并发症风险,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大程度地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薛凯护士长:导管室智慧化管理

薛凯护士长指出,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是现代医疗发展的新趋势,导管室介入发展历史悠久,合理利用人工智能优势,实现资源整合等,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开展精准医疗并建立智能诊疗新模式。智慧化管理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工作的新需要,保障诊疗时间及流程的高效性,还能够为医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让医生快速掌握病情,以便采取有效措施。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夏斌主任:急性胸痛分诊流程与优先机制

夏斌主任和大家分享了急性胸痛分诊流程的经验,实行“急性胸痛患者优先,先分诊后挂号,先救治后收费”原则。牢记标准急性胸痛患者分诊流程图,规范工作,快速分诊,完善询问病史,测量基本生命体征,判断是高危还是低危胸痛,12导联心电图,判读心电图等初步评估内容,实时建档,分流到就诊岗位。
环节三:把控关键环节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经文护士长:胸痛护理科研

胡经文护士长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是胸痛中心最主要的救治疾病,探索并建立有效的 AMI 疾病管理模式是国家疾病防控的重点,个案管理是一种由个案管理师为主导,整合多学科照护资源,为个案提供整体性、连续性个体化照护服务的疾病管理模式。然而国内尚无可参考的规范的AMI个案管理模式或方案;她随后分享了“基于多学科协作的AMI个案管理指标体系”研究结果。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林吉怡主任:如何通过胸痛数据分析促进护理质量改进

林吉怡主任指出护理人员是胸痛救治的主要操作执行人,也是时间节点记录的主要责任人,护理队伍素质影响着胸痛中心建设的质量。林吉怡主任认为要合理应用大数据,不吃数据“大锅饭”,对区域胸痛中心整体数据进行质控和分析,搭建防控救治信息分析平台,积极开展各社区大众教育活动及科普宣教工作。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曾玲玲主任:时钟统一管理与胸痛患者时间节点记录

曾玲玲主任从“如何做好时钟统一”和“如何做好时间节点记录”两个方面给出切实可行的经验。如建立时钟统一方案及管理制度,确保各关键环节的时间节点记录的准确性,统一时钟应将所有与胸痛有关的人员、诊疗地点和设备进行时间校正,完善的时间管理,可对救治情况进行有效回顾,便于数据分析及质量控制。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何琼主任: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运

何琼主任分享了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规范流程与转运环节中需注意的问题。她指出,院前急救是患者呼叫120后最先到达救治现场的医护团队,实施及时、有效展开院前急救,为患者入院后的成功抢救创造先决条件,为改善急性心梗的预后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院前急救与院内有效衔接是对急救体系的严峻考验,是关系到及时救治患者,化解医患矛盾的重要问题。
本次胸痛中心护理培训论坛从聚焦管理效能、注重流程优化、把控关键环节3个版块出发,通过大量研究数据、学科指南等阐述护理团队、护理部主任、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在胸痛中心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职能定位、工作内容等;聚焦优化胸痛救治各个环节,护理信息化等问题,分享数据与实战经验,助力心血管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