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第二十六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开幕式的主题演讲中,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陈义汉院士分享了他关于医学创新中机遇与挑战的思考。
期待中国名字出现在心脏病学里程碑
▼▼▼
陈义汉院士回顾了心脏病学的重要里程碑。包括1.循环系统框架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发现;2.心脏传导系统的发现;3.心电图机的发明;4.心导管术的发明;5.动作电位记录技术的诞生;6.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发明;7.起搏器与除颤器的诞生;8.重大心血管疾病药物的发现;9.射频消融术的诞生。陈义汉院士不无遗憾的说,在这些里程碑式的进步中还没有中国人的名字,我们期待未来中国人能够为心脏病学做出世界性的贡献。
心脏病学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
1、心血管疾病严重蔓延 心血管疾病成为健康第一杀手。2016年全球1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1%之多,预计2030年心血管疾病年死亡人数将超过2360万人。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仍然居高不下,每5个死亡的中国人中就有两个以上死于心血管疾病。中国城市居民死因的疾病分布中,心血管疾病占43.16%居第一,癌症占26.06%居第二。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下降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这是中国心血管医生的使命与奋斗目标。
2、心血管疾病失控的主要根源
陈义汉院士认为,心血管疾病失控,除了因为我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得还不够,根源在于基础理论支撑乏力;技术瓶颈尚未突破。
以心律失常领域为例,亟待攻关的基本问题有:①起搏细胞自主节律的起源;②心肌兴奋和传导的控制机制;③颤动的物理学和生物学原理;③心律失常的干预靶点和化学药物研发;④心律失常的生物治疗;⑤窦房结自主节律的起源;⑥异位自主节律发生机制等。而在缺血性心脏病领域亟待攻关的基本问题包括了心肌不可再生,心肌细胞终末分化问题。另外在心脏病药物研发领域亟待攻关的基本问题有原创药物,少继而导致看病贵的问题。陈义汉院士表示,新药研制道路漫长,瓶颈在于前期基础研究。

在探索中发现,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
▼▼▼
陈义汉院士指出,我们还有众多科学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知道的太少,不知道的太多。对于心脏病本质的研究我们任重而道远。
随后,陈义汉院士分享了自己团队目前的研究成果:1.谷氨酸递质系统控制心房心肌细胞兴奋和传导。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心脏的电活动还有另外一套传导系统,即,谷氨酸递质系统。心房心肌细胞富含谷氨酸囊泡,且心房心肌细胞中存在谷氨酸离子通道受体门控电流,增加心房心肌细胞的兴奋易感性及传导速度,改变了心脏电活动的基本单元,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2.局部钙释放(LCR)是心脏起搏的发动机,那么其机制是什么呢?团队研究发现,心脏起搏细胞类似谷氨酸能神经元。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医学创新之路
▼▼▼
当前,我们正处于最好的医学学科探索时代,我国心脏病学基础研究蓄势待发。陈义汉院士相信,数十年后,我们一定会为人类健康贡献源头发现和发明。心脏病学应用研究,要秉持学以致用的理念,国内很多单位和团队正在进行创新技术的研发、创新器械的研发、创新产品的制造上砥砺奋进,披荆斩棘,未来的中国,必将结满医学创造发明的硕果。
潮流科学不恒久,围绕重大科学问题的独立研究依然是主流。在医学研究上,接轨主流但不随波逐流,否则可能丧失自我。唯有独立思考、错位发展,方能形成中国特色,并屹立于世界医学科学之林。这个世界中叶,中华民族一定会成为医学创新的强国,再次为人类健康福祉做出卓越贡献。
陈义汉院士在总结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主要工作在于新理论研究,而少在新产品上有所突破。今后我们需要在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上努力,还要有勇气提出新概念,制定新指南、新标准、新规范。未来,我们还将发现规律,开拓新的领域,发现新现象,为人类、为世界创造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