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研 全球首创!西京医院胡涛教授等两项发明同期获批上市

近日,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胡涛教授等从临床工作经验出发,提出创新理念、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群策群力,经医工合作研发而成的世界首款“3D双弧弯”预塑型导引导丝及新型多功能双腔微导管,同期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批准上市,标志着两款器械可正式应用于临床,为我国乃至全球冠脉介入同行提供新“利器”。

From the doctors,by the engineers,for the patients,这是葛均波院士常常嘱托年轻人的一句话,也是医学产品创新生态的重要路径。两款产品成功上市是我国医工结合领域又一成功范例,实现了从医生中来,到临床中去,用中国智慧造福广大患者的初衷。作为两款器械主要发明者,胡涛教授在采访中表示:

“从理论上来说,我们所研发的双腔微导管应当不劣于,甚至优于国外同类型产品,而3D预塑型导引导丝,则是冠脉领域里一次绝对的从0到1的突破,产品已在拉美市场率先投入临床应用,希望能在之后为我国医生补充临床使用经验!”

99%的临床工作+1%的灵感=100%中国原研

创新灵感的一瞬间迸发,离不开日复一日临床一线手术经验的积累与发现。

据胡涛教授介绍,3D预塑型导引导丝的构想与带教医院年轻PCI术者有关。

在PCI手术中,导引导丝作为介入治疗最基础操作的器械,在整个介入手术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选用合适的导引导丝是PCI成功的关键。而传统的工作导丝基本上都以直头、单弯2D塑型为主,需要术者在术中根据病变情况、血管情况进行手工塑形调整。

带教医院青年医生的过程中,胡涛教授发现,在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更为复杂甚至3D形态的导丝头端塑形。即使带教医生直接将导丝塑形后最终需要呈现的形态,通过画图的方式展现给青年医生,大部分青年医生也很难实现预想中的塑形形状。

于是,胡涛教授“突发奇想”:能否直接做一款已经完成3D初塑形且符合大部分病变血管的导丝提供给这些冠脉术者,术者只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冠脉血管病变情况进行微调,即能实现理想的导丝工作形态?

说干就干,从2018年初步有了想法之后,胡涛教授便开始进行实践尝试。

经过反复打磨思考,在2020年,胡涛教授画出了满意的产品设计图纸并做出了首个产品模型,之后通过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同年顺利完成产品立项。后期经过与工程师不断地思想碰撞,优化改良,历经3载最终做出了全球首款“3D双弧弯”预塑型导引导丝——Eagle™艺舸导引导丝。

该导丝具备临床首创的“3D双弧弯”预塑型头端设计,能为导丝提供出色的头端塑形及形状保持能力。同时,在设计产品时,工程师结合临床痛点为导管配备了独有的“DR TUBE 6股丝中空管”和不锈钢轴心钢丝,使其能柔能刚,兼顾支撑性、柔韧性、跟踪性、操控性及通过性;对于复杂PCI手术能帮助术者更便捷及快速建立血管内通路,为术者带来更理想的选择。

因该款导丝为国际首创,在领域内尚没有同类型产品进行比较,所以胡涛教授对其上市后具体能为冠脉术者带来何种程度的影响无法做出准确预估,但胡涛教授和团队也将始终致力于产品的改良和再创新,在艺舸(Eagle)的基础上制作出七个系列共计14款类型导丝。据悉,该系列导丝的制作已经在研制当中,并进行了专利申请,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获批注册,为PCI术者提供丰富的导丝器械选择。

充耳琇莹 会弁如星

双腔微导管的设计灵感则来源于胡涛教授2017年在山西太原,参加西北CTO沙龙手术交流活动利用ADR技术开通CTO病变时的灵光一闪。

“当时,微导管带着第一根导丝到了假腔中,我灵机一动,想到既然到了假腔当中,我们就把导丝撤出来,用注射器持续抽吸此微导管进入假腔的血肿,同时用第二根导丝平行此微导管,重新顺利送回真腔当中。后来,我们此基础上设想在第一个进入假腔的微导管上做了一个口,这样就可以直接从抽吸孔近端穿刺,更加方便快捷。”

胡涛教授在采访中同时指出,现阶段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 ADR技术是广大临床医生经常会使用到的手术方法。但在临床上,国内医生进行操作时所使用的辅助器械,目前均依赖进口,且操作复杂、价格高昂。

结合太原CTO手术开通经验,胡涛教授想到可以将这种理念转化为一款新的产品,研发出具备中国医生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款多功能双腔微导管,实现中国器械从模仿到超越的转身。

基于此,胡涛教授开启了长达6年的临床创新转化之路;终于砥砺而成了一款独具临床巧思的双腔微导管。

因其外形酷似海星,且同样具有海星吸附能力强的特点,胡涛教授用英文“Starfish”为其命名;并在得到产品注册证即将获批的消息之时,取诗经《淇奥》篇中“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的君子即将出仕意象,用“莹星”两字作中文名,赋予器械更丰富的创新内涵。

莹星(Starfish)微导管辅助导丝重回血管真腔

莹星(Starfish)微导管既保留了用于固定导丝方向,辅助导丝走形等传统双腔微导管功能,还可以在持续血肿抽吸的同时,使用穿刺力度较强的导丝借助侧孔扎回血管真腔,真正实现了曲径通幽。

“就好比绣花时用来固定绣布的绣绷,导管在持续抽吸的同时可以将血管内膜绷紧,从而术者方便导丝穿刺。”胡涛教授补充解释道。

博采“百家”之言,“老伙计”功不可没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款器械均得到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支持,器械从创新理念转化成形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来自老伙计团队成员提供的设计建议:既有来自临床第一线的反馈,亦有多年资深术者的经验所得。CTO老伙计俱乐部的主要发起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同样在器械研发过程中给胡涛教授提供了众多具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胡涛教授也在采访中对葛均波院士和CTO老伙计们表达了感激之情,并认为,两款器械得以顺利上市离不开各位同道的大力支持。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立已久,如今正好迎来了国家大力鼓舞医疗器械创新产业发展的时代,两款器械的诞生不可不谓老伙计俱乐部紧跟时代节拍而来的厚积薄发,也期待未来能在CTO老伙计俱乐部里看到其它来自临床医生的创新想法得到转化,一起为我国PCI技术提供更多医生智慧!

西京医院心内科主任陶凌教授表示,西京医院创新历史悠久,无论是在临床手术、诊断科研,还是器械研发领域均有亮眼成绩。两项发明离不开西京医院心内科全体成员的协作支持,我们也期待两款产品上市后能获得广大临床医生的喜爱,为我国PCI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原研之力!

临床医生是医疗器械的重要创新源泉,也是中国心血管器械发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变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唯有从源头创新,医工合作、双向奔赴、共同突破,方能实现真正的原创研发。

由胡涛教授创新构想转化而来的“3D双弧弯”预塑型导引导丝及莹星(Starfish)微导管同期获批上市,同样代表我国PCI术者着不仅在临床技术,更在器械创新方面,推动中国PCI技术迎头赶超国外同行。

专家简介

胡涛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向上滑动阅览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韩国峨山医院访问学者。全国心脏介入论坛(CCIF)执行主席;TCT ,CCT,CIT  ,长城会,东方会,南方会等主席团成员,国家卫健委介入培训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冠脉介入学组委员,CTO老伙计俱乐部主席,医促会预防和治疗分会青委会副主委,医学装备协会心血管装备技术委员会常委,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委员,海峡两岸卫生协会老年医学专委会委员。擅长复杂冠脉介入手术,每年完成冠脉介入手术1000余例,其中慢性完全闭塞血管(CTO)手术超200例,成功率超95%,多次受邀在国际国内会议上进行手术演示,主刀完成世界首例复杂手术多台。国际首创Double-Kissing  Culotte分叉处理术式,首次提出并完善中国的CTO评分系统,设计发明多项冠脉介入器械并已转化量产。

作为负责人和重要参与者参加过博士后基金项目,全军十五重点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的研究。相关论文多次在全国和国际会议上发言并获奖;相关成果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中华医学科学技术一等奖。主参编、参译专著8部,以第一(通讯)作者在源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著5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作为负责人获国家专利9项。

阅读数: 1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