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胸科医院连续应用GeminiOne系统完成四例二尖瓣钳夹术并成功挑战大横位心病例|别出机杼 创新致远

在2023年6月,上海市胸科医院何奔教授领衔结构性心脏病团队,连续应用了沛嘉医疗自主原研的GeminiOne经导管瓣膜缘对缘修复系统,成功完成4例退行性二尖瓣返流病例的临床入组,并成功挑战大横位心病例。手术由何奔教授主刀,潘欣副主任医师,王建主治医师等担任助手;超声引导由心内科心脏影像亚专业负责人范怡婷博士实施。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四例患者的二尖瓣返流病情都得到了显著改善。本次手术的顺利植入,标志着由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潘湘斌教授牵头的国产原研器械GeminiOne系统的临床试验,在上海胸科医院(Co-PI单位)何奔教授的带领下稳步推进,进一步探索原创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独特临床优势。

CASE 1 宽病变P3脱垂

术前评估及手术策略

该患者为76岁男性,术前经超声心动图示患者左心增大,诊断为重度二尖瓣返流(MR 4+),二尖瓣前、后叶略增厚、回声稍增强,瓣叶运动幅度增大,可见甩动的断裂腱索残端,收缩期后叶P3近后内交界处瓣体脱向左房并且部分累及P2区,彩色多普勒示二尖瓣重度偏心返流MR 4+(VCW=0.82 cm,EROA=1.62 cm²,Rvol=144 mL),该患者二尖瓣病变区域脱垂高度达6.3 mm,宽度16.2 mm,前瓣长度28.6 mm,后瓣长度20.8 mm,二尖瓣瓣口面积约7.4 cm²。

术前X-plane

术前X-plane Color

术前3D

术前3D Color

该例患者为黄区病变,P3区脱垂且病变宽度大,累及部分P2区,预估穿刺高度充分,计划术中先以一枚长宽型号瓣膜夹覆盖内侧病变区域,限制瓣叶活动,再于外侧植入第二枚,覆盖残余脱垂区域。

手术过程

患者全麻后,经房间隔入路送入22Fr大鞘及长宽型号瓣膜夹系统,将瓣膜夹精准定位A3P3区病变位置。

穿刺高度约4.55cm

瓣膜夹定位

夹臂方向确认

在术者的紧密配合和精细调整下,顺利完成瓣叶抓捕和夹合。超声评估合适后,将首枚瓣膜夹成功释放。释放后组织桥稳定,跨瓣压差1 mmHg,肺静脉逆流情况已有改善,仅偏2区位置存在残余脱垂。

放下抓捕片,同时抓捕前后瓣叶

关闭瓣膜夹

首枚夹持组织桥稳定

仅残存少量返流

于首枚瓣膜夹外侧再次植入一枚长宽型号瓣膜夹,以解决残余脱垂和返流。最终术后评估,返流有效降低至少量,平均跨瓣压差仅1 mmHg,肺静脉逆流消失,手术成功。

组织桥稳定

返流程度有效降低

CASE 2 P1近外交界脱垂

术前评估及手术策略

患者为74岁老年女性,术前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中重度二尖瓣返流(MR 3+),二尖瓣P1近外交界区域瓣体脱垂伴腱索断裂,彩色多普勒下可见中重度偏心性返流,肺静脉血流翻转显著。该患者二尖瓣病变区域脱垂宽度约7.6 mm,高度7.3  mm,前瓣长度约18.6 mm,后瓣长度12.5 mm,二尖瓣瓣口面积4.54 cm²,平均跨瓣压差1 mmHg。

术前X-plane

术前X-plane Color

术前3D

术前3D Color

该例患者为黄区病变,P1区脱垂,脱垂宽度及高度尚可,预估穿刺高度充分,计划术中首选长宽型号瓣膜夹对病变位置进行夹合。

手术过程

患者全麻后,经房间隔入路,送入22F大鞘及长宽型号瓣膜夹系统,并定位至A1P1区病变位置。

穿刺高度约4.12cm

瓣膜夹定位


在术者的紧密配合和精细调整下,顺利完成瓣叶抓捕和夹合,超声评估前后瓣叶夹持充分,成功释放瓣膜夹。释放后可见组织桥稳定,返流降至少量,平均跨瓣压差4  mmHg,肺静脉逆流情况改善,手术成功。

放下抓捕片,抓捕瓣叶

关闭瓣膜夹


组织桥稳定

瓣膜夹解脱

返流程度有效降低

CASE 3 宽病变P3脱垂

术前评估及手术策略

该患者为72岁女性,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该患者左房内径增大,左心收缩功能减低,诊断为二尖瓣重度返流(MR 4+),二尖瓣后叶略增厚,关闭时可见P3区脱垂,多普勒超声下可见大量偏心性返流,肺静脉血流翻转显著,二尖瓣有效返流口面积1.16 cm²,返流容量165 mL。该患者二尖瓣病变区域脱垂宽度可达14.2 mm,高度3.2 mm,前瓣长度25.1 mm,后瓣长度19 mm,二尖瓣瓣口面积约4.77 cm²。

术前X-plane

术前X-plane Color

术前3D

术前3D Color

该例患者为黄区病变,P3区脱垂且病变宽度大,返流量大,预估穿刺高度充分,计划术中先以一枚宽夹覆盖内侧病变区域,限制瓣叶活动,再于外侧植入第二枚,覆盖残余脱垂区域。

手术过程

患者全麻后,经房间隔入路,送入22F大鞘及长宽型号瓣膜夹系统,并定位至A3P3区病变靠内侧位置。

穿刺高度约4.48cm

瓣膜夹定位及夹臂方向确认

在术者的紧密配合和精细调整下,顺利完成瓣叶抓捕和夹合。经超声评估合适后,将首枚瓣膜夹稳定释放。

放下抓捕片,抓捕瓣叶

关闭瓣膜夹

首枚夹持后组织桥稳定

瓣膜夹解脱

因残余脱垂宽度较大,故决定再植入一枚长宽型号瓣膜夹。瓣膜夹对准首枚外侧残余脱垂区域夹持,并成功释放。术后即刻评估,组织桥稳定,返流有效降低至无返流,跨瓣压差仅2 mmHg,肺静脉逆流明显消失,手术成功。

解脱后组织桥稳定

返流程度有效降低

Case4 大横位心P1脱垂

术前评估及手术策略

该患者为72岁老年男性,术前经超声心动图示患者左房增大,二尖瓣关闭不全,诊断为中重度二尖瓣返流(MR 3+),二尖瓣后瓣脱垂,可见腱索断裂,P1区瓣叶收缩期脱入左房,多普勒超声下可见大量偏心性返流,有效返流口面积0.37 cm²,缩流颈宽度0.6 cm,肺静脉血流翻转。该患者二尖瓣病变区域脱垂高度达5 mm,宽度达7 mm,前瓣及后瓣瓣叶长度充足,二尖瓣瓣口面积约5.8 cm²。

术前X-plane

术前X-plane Color

术前3D

术前3D Color

本例患者为黄区难度病变,病变位于P1区域,脱垂宽度与高度尚可,计划术中首选一枚长宽型号瓣膜夹对病变位置进行夹合。患者为大横位心,主动脉与二尖瓣夹角134.6度,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极易发生主动脉拥抱情况,需反复调整系统,予以补偿。

手术过程

患者全麻后,经房间隔入路送22Fr大鞘入左房。大鞘送入后即发现因患者解剖结构限制,系统整体靠前,已发生主动脉拥抱现象,术者旋即增加大鞘弯度,对该情况予以补偿。随后,沿大鞘送入长宽型号瓣膜夹系统,系统轴向依然靠前,最终依靠术者精细操作与系统优异的调弯、扭控性能,瓣膜夹精准定位1区脱垂病变位置。

穿刺高度约4.15cm

大鞘进入后即贴靠前壁

瓣膜夹定位

夹臂方向确认

确认瓣膜夹弹道合适后,将瓣膜夹送入瓣下,完成瓣叶抓捕和夹合。超声评估合适后,对瓣膜夹予以稳定释放。释放后,超声评估两侧瓣叶夹持充分(后叶约8 mm,前叶约9 mm),组织桥稳定,跨瓣压差仅1 mmHg,返流有效降低至少量(1+),手术成功。


放下抓捕片,抓捕瓣叶

关闭瓣膜夹

组织桥稳定

返流程度有效降低


专家寄语和未来展望

何奔教授对GeminiOne系统予以充分肯定,手术过程中,该器械性能稳定,且操作相对简单直接,尤其是优化了瓣膜夹解脱步骤,使得整体过程更为安全简便。瓣膜夹超声显影性良好,且原研机械结构设计巧妙,能够有效应对临床复杂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未来或可使更多二尖瓣返流患者从中获益。

沛嘉医疗自主原研的GeminiOne系统独具匠心地采用滑槽式机械结构,可以实现瓣膜夹操纵全过程的自动锁控,简化手术流程,在保持较小植入物尺寸的同时,实现更大的有效夹合臂长。系统调弯性能优化,配合较小植入物尺寸,可实现较低房间隔穿刺位置,同时手术过程中整体系统性能稳定,瓣膜夹解脱安全简便,无需抽线操作。针对缘对缘术式会带来瓣口面积损失,造成二尖瓣狭窄的问题,GeminiOne系统可以主动操控瓣膜夹解脱角度,并实现任意角度稳定、安全的无极解脱。GeminiOne系统共有4个瓣膜夹型号,可进行单边独立抓捕与瓣膜夹反张,其输送系统仅22Fr最大外径,优化的调弯范围,实现极简化操纵的同时,将瓣膜夹开闭角度可视化,兼备对瓣膜夹的精准角度控制。

GeminiOne产品在研发阶段即得到了PI专家团队们的支持与帮助,通过医工结合的形式,使得产品可以快速步入临床阶段,目前该产品临床由胡盛寿院士、潘湘斌教授团队牵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与上海胸科医院作为共同PI单位,潘湘斌教授团队与各中心主要研究者团队共同推动,期待GeminiOne这一具有自主研发创新专利设计的国产器械,在中国临床专家们的支持与推动下,可进一步扩大中国原研专利产品及技术在国际的影响力,加速推进中国临床试验,为全球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更多选择,造福广大的二尖瓣返流患者。

阅读数: 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