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笃行丨术业闻道·云课堂第七季《AS患者TAVR并发症管理——提前预防,积极处理》精彩回顾

随着心脏瓣膜病治疗技术不断进展,无论是在瓣膜创新设计发展还是临床医师经验积累方面,TAVR领域都经历着飞速的发展。

但TAVR是一门高难度手术,仍存在特定并发症风险,影响预后,需要多科室共同合作。TAVR常见并发症包括传导阻滞、瓣周漏、卒中、冠状动脉堵塞、锚定区不匹配造成的移位等,如何在确保手术成功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使其最大获益,是临床医师们必须重视与考量的问题。
术业闻道·云课堂第七季《AS患者TAVR并发症管理——提前预防,积极处理》从解剖要点、手术策略、并发症预防等多个方面考量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探索个体化治疗方案和治疗途径,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疗效。

AS患者TAVR并发症管理

——提前预防,积极处理



尽管随着器械的发展,尤其是可回收TAVR系统的应用,缩短临床学习曲线,器械相关风险不断得到解决,但基于不同患者解剖、术中操作因素,仍会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这就需要医生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仔细的检查,对于每一例患者,需要从解剖要点、手术策略、并发症预防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根据患者特点提出个体化的手术方案,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才能减少并发症,从而进一步保障TAV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瓣膜锚定密封机制及瓣周漏

风险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


PARTNER-A研究2年随访的结果显示,TAVR术后瓣周漏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目前TAVR术后多数患者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瓣周漏,但绝大多数的患者为轻微至轻度的反流,且不会随着时间延长而恶化。随着瓣膜支架的内皮化及瓣环钙化的进展,瓣周漏可能会逐渐减轻。
若出现瓣周漏,可使用球囊再扩张瓣膜支架可以减少瓣周漏,但有些病例扩张后可能仍存在严重瓣周漏,可采用瓣中瓣来改善,也可以使用封堵器进行封堵。
TAVR导致瓣周漏的相关因素包括自体瓣膜钙化、人工瓣膜尺寸过小以及人工瓣膜深度不合适。研究显示,术后瓣周漏的程度与主动脉瓣膜的钙化严重程度明显相关,瓣膜钙化程度高的患者球囊后扩张比例更高。严重钙化的瓣膜组织质地较硬,球囊扩张后可能不能使其变平而仍有残余部分突向主动脉管腔,因此,置入的瓣膜支架不能很好地贴壁,更易出现瓣周漏。人工瓣膜上有外裙边,可以进一步防止瓣周漏,但瓣膜放置过高或过低,使得裙边不能封闭瓣环,可引起瓣周漏。
近年来,通过使用新型设计的经导管置入的心脏瓣膜,以及对优化瓣膜大小、外裙边及置入技术理解的加深,瓣周漏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传导阻滞风险因素

评估与临床干预手段


传导阻滞是TAVR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TAVR可引起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研究显示,TAVR传导阻滞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支架嵌入左心室流出道的深度及直径、术前QRS波宽度、室间隔厚、既往有心肌梗死。
研究显示,置入心脏起搏器可能影响TAVR患者的预后,一项研究显示TAVR手术导致的传导异常46%发生在球囊扩张时,提示选择内径适当偏小的球囊可能减少传导阻滞的发生。
另外Optimize PRO中期研究结果提示,选择Cusp Overlap等优化手放投照角度,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其在可回收器械时代,结合可回收释放技术,优化手术操作流程,避免将瓣膜支架植入过深、避免选择直径过大的瓣膜,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瓣膜锚定机制及

Landing Zone匹配评估要点


从2019年TRAVEL(TranscatheteR HeArt Valve EmboLization and Migration)注册研究得来的数据来看,绝大多数情况下,瓣膜移位或栓塞发生在瓣膜释放期间或释放后不久,且其发生与使用第一代瓣膜、可回收设计、尺寸误差、较大的主动脉根部尺寸和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有关。
随着近年来可回收式自膨瓣在临床上的应用普及,术者更加重视对于瓣上结构的评估以及瓣膜锚定区的经验的积累,瓣膜移位并发症逐年降低。但我们仍需注意,目前自膨胀式瓣膜在脱钩的时候仍有移位的风险,所以脱钩前在瓣膜工作位置结合不同厂家瓣膜特点,进行相应的精析化评估,例如 TauruElite 瓣膜工作位 CALM评估原则可评估其工作位锚定情况,对瓣膜最后释放策略有着重要的影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TAVR术中常见

低血压情况及预防措施


TAVR手术的常见低血压情况主要是由并发症引起,包括严重出血、血管损伤、心包积血/压塞、瓣膜移位影响、冠状动脉阻塞、心脏传导阻滞、瓣周漏、脑卒中以及术后心肌梗死等。
术中TAVR循环管理需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活动耐量及辅助检查,结合高血压病史及控制状况对心功能进行综合评估。重点了解瓣膜病变类型及对循环功能的影响。此外,还需了解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大小、右心室功能,以及是否存在心内血栓等。
术中操作需要小心,如临时起搏器、超硬导丝在心室内,需要时刻关注,避免穿孔。球囊扩张时需紧密配合,避免瓣环撕裂,瓣膜释放时需要精细化评估,预防植入过深,或者上跳。
总得来说,术中低血压会由多种并发症引起,TAVR手术时需精细评估,提前设计手术预案;精准匹配,选择最合适的系统和尺寸;做好并发症处理准备;理的权衡术中并发症应急处理方式;永远保持对TAVR敬畏之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冠脉阻挡风险因素评估及

冠脉保护在TAVR中的应用


冠脉阻塞是目前国内TAVR最常见的严重、致命并发症之一;部分是可预料,部分为遭遇战。
有研究显示,球扩式瓣膜、既往外科生物瓣置换、冠脉开口低和瓦式窦偏小预示着冠脉阻塞高风险。大多冠脉阻塞发生在瓣膜植入时,后扩张会增加冠脉风险。大多数冠脉阻塞患者出现严重持续低血压,超过一半患者出现心电图ST段改变。
完全左/右冠脉阻塞,往往迅速循环崩溃、室颤,处置时间很短暂。冠脉阻塞后不能开通难以存活,即使开通仍有部分死亡。所以,预判、预处理最重要,应急处理要合理紧凑。
术中球囊扩张判断冠脉阻塞无法避免的患者,且无法终止手术的,需预处理。植入瓣膜后一旦发生或怀疑冠脉阻塞患者,必须诊断明确处理得当,不可心存侥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血管入路并发症原因及预防


血管并发症是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大部分为血管穿刺点并发症,包括血管夹层、经皮血管闭合失败、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破裂、血管狭窄、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动脉撕脱、入路穿刺点出血等。
术前根据影像资料评估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及术中规范操作,是减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手段。术前入路评估可以“3C原则为基础”重点分析入路血管直径(Caliber)、钙化斑块(Calcium)、迂曲(Curves)等可能影响入路选择的因素。
血管直径较小的祸患,可以采用InLine Sheath进行操作;若血管直径较小是因为粥样斑块、钙化导致,则可尝试外周球囊、振波球囊进行预扩再进行TAVR操作;迂曲血管可采用Buddy wire技术或更长的血管鞘 。
术中穿刺位置应选择血管条件较好的区域并力求穿刺点位于血管横径中心位置,目前数据表明超声引导方法可降低穿刺并发症。若出现血管并发症,则需要及时采用球囊、外周支架进行治疗,必要时血管外科需提供支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八季精彩内容即将来袭


术业闻道·云课堂,集众家之所长传授TAVR领域经验,持续关注经导管主动脉瓣介入治疗新理念,助力TAVR技术在国内的普及,推动结构性心脏病学的发展。

博学之:体系全面  由浅入深

笃行之:始于临床  循序善诱


阅读数: 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