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柯萍:全皮下ICD是预防猝死的里程碑

2016年08月13日,中国心脏大会(CHC 2016)心律失常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分享了自己在心律失常治疗新技术方面的体会和心得,受到了参会医生的一致好评。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的《全皮下ICD是预防猝死的里程碑》,敬请关注。

全皮下ICD是预防猝死的里程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陈柯萍教授

     目前常用的ICD植入方法是通过外周静脉将除颤电极导线送入右心室,并将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相连后埋藏于左胸皮下。而经静脉植入ICD除颤电极导线存在诸如静脉异常植入困难、术中穿刺并发症、导线脱位与断裂、导线感染、血栓形成、导线拔出困难等问题。近年来全皮下 ICD(S-ICD)系统问世并逐渐开始应用于临床,S-ICD的导线及脉冲发生器均埋于皮下,除颤导线不直接接触心脏及相关静脉进而可避免静脉导线所致的相关并发症并减少心肌损害。目前S-ICD已成为ICD家族的新成员并逐渐在临床上得到了推广应用。 

     陈柯萍教授指出,S-IC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在多个大型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并引用了EFFORTLESS研究。研究入选近1000名患者,平均随访3.1年,结果显示,1年内无并发症发生率为98%,30天内无并发症发生率为99.7%,证实了S-ICD应用的安全性。此外,S-ICD可有效转复97.4%的自发室速、室颤,与经静脉ICD相比无差异,证实了S-ICD应用的有效性。而因室上速、房颤发生的不恰当电击的发生率低于经静脉ICD相关注册研究。 

     陈柯萍教授介绍到,2014年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植入了国内第一台S-ICD。该患者具有植入ICD的适应症,但因为艾勃斯坦畸形已行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故无法经静脉途径植入右心室除颤电极导线,进而选择行S-ICD植入。术后随访发现S-ICD转复室颤一次,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2015年ESC指南首次将S-ICD做为IIa类指征进行推荐。对于无需起搏或ATP治疗的ICD适应证患者,S-ICD应当被考虑作为经静脉ICD的替代治疗。 

     陈柯萍教授总结道S-ICD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对于无静脉通路 (闭塞性或先天性),经静脉ICD植入存在较高的风险(血液透析、儿科患者、免疫功能不全的),离子通道病(LQT, Brugada),易发生装置感染或导线故障,有心内膜炎病史,特别是不能经静脉植入ICD导线的患者可作为首选。S-ICD的问世无疑是ICD治疗的新里程碑,也为医患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平台。 

阅读数: 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