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锐教授团队启动了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纳秒脉冲电场消融系统用于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并完成四例房颤患者入组。该临床研究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锐教授团队和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明龙教授团队共同牵头。本临床试验应用了上海商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阳医疗”)研发的纳秒脉冲消融系统(包含纳秒脉冲消融仪与磁电双定位花瓣消融导管),配合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电生理”)研发的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该临床试验帷幕的拉开,标志着商阳医疗翻开了三维磁电双定位指导下纳秒脉冲电场消融(nsPFA)心房颤动的新篇章。


纳秒脉冲消融仪与磁电双定位花瓣消融导管
目前微秒脉冲电场消融(µsPFA)房颤过程中,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肌肉收缩和患者抖动,包括放电过程中容易导致患者疼痛。商阳医疗研发的纳秒脉冲电场消融(nsPFA)系统在降低神经肌肉刺激方面优势明显,可极大地减少对麻醉要求,改善肌颤并降低患者疼痛感。该系统独有的贴靠算法可以指导导管贴靠,避免无效能量释放,实现精准消融,且拥有多电极个性化消融方案,可根据病人心脏结构灵活选择及调整。
在四例入组的房颤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患者体征神态、传感器监控肌肉颤动等方式,确认了患者在脉冲电场放电过程中无明显肌颤及剧烈疼痛的发生。四台手术均进行了肺静脉电隔离,即刻消融成功,无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已正常出院进行随访。术后,曾锐教授表示:“商阳医疗研发的纳秒脉冲消融系统在减少疼痛和神经刺激、降低溶血效应和气泡生成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导管操作流畅,同时兼容Columbus®标测系统,集三维建模、标测、消融多功能于一体,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花瓣导管PVI消融过程中的“帽子/花瓣术式”

消融前电压图

消融后电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