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 2024丨陈绍良教授专访:指南更新,重在实践,中国策略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提供优化方案


GW-ICC

在今年的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24)上,由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牵头的两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IVUS-ACS&ULTIMATE-DAPT)正式公布。研究聚焦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治疗策略,为世界冠心病介入治疗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陈绍良教授一直致力于心血管介入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即将于11月4日-10日举办的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4)主题之一为“创新创造”,陈教授的科研成果无疑是对这一主题最生动的诠释与践行。为此,特邀陈绍良教授解读研究成果及亮点,并详细阐述两项研究对ACS介入治疗的重要实践意义。

专家访谈 



访谈内容  


Q

今年,您的两项研究(IVUS-ACS和ULTIMATE-DAPT)同期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请您介绍一下这两项研究是基于怎样的背景或临床问题展开的?
陈绍良教授:

整体上,IVUS-ACS研究是一项比较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与冠脉造影引导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多中心、随机、盲法试验;ULTIMATE-DAPT研究则是一项聚焦于ACS患者接受 PCI术后1个月单药治疗效果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当前,国内外多数PCI依赖于冠脉造影指导,ACS患者的治疗亦不例外。然而,冠脉造影存在局限性,其二维视角及图像清晰度易受观察角度影响,导致医生难以精确评估冠脉直径及斑块特征。随着腔内影像技术如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的发展,这些技术能够从血管腔内清晰展现血管及斑块情况,精确测量血管及管腔直径,判断斑块性质、负荷及狭窄程度。在PCI过程中,腔内影像技术可指导精准选择支架大小及长度,术后评估支架膨胀及贴壁情况,并发现冠脉造影难以识别的边缘夹层。既往研究已证实,相较于单纯冠脉造影,腔内影像技术指导下的PCI更具优势。

2018年,我们团队公布的ULTIMATE研究结果显示,IVUS引导的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1年靶血管失败(TVF)率更低。目前,关于IVUS与单纯冠脉造影在ACS患者支架置入中的比较,尚缺乏大样本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鉴于此,我们牵头设计并开展了IVUS-ACS研究。

尽管当前主流国际指南一致推荐,ACS患者在PCI治疗后应接受为期12个月的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以降低缺血事件的风险,但已有数项随机对照试验对PCI术后缩短DAPT时长进行了积极探索。然而,关于将ACS患者PCI后的DAPT时长进一步缩短至1个月的可行性,目前仍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支持。在此背景下,ULTIMATE-DAPT研究应运而生。


Q

请您详细阐述一下IVUS-ACS与ULTIMATE-DAPT这两项研究对ACS患者的重大意义,并分享它们如何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陈绍良教授:

这两项研究对于ACS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全球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首先,IVUS-ACS研究填补了ACS患者急诊PCI在腔内影像学引导方面的空白。在此之前,我们并不清楚腔内影像学,特别是IVUS在ACS患者急诊PCI中的具体获益。然而,研究结果显示,IVUS引导的PCI能够显著降低ACS患者1年的TVF率。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IVUS在ACS患者PCI中的积极作用,还推动了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2024年8月发布的新版慢性冠脉综合征(CCS)管理指南中,将腔内影像学(包括OCT和IVUS)指导优化PCI的证据级别提升至Ⅰa类。这意味着,在选择PCI时,腔内影像学指导已成为改善患者即刻和长期结局的重要策略,特别是对于冠脉解剖结构复杂的病变,如左主干、真性分叉和长病变患者,更是推荐在IVUS或OCT指导下进行PCI。这一推荐不仅适用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也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指导思路。

另一方面,ULTIMATE-DAPT研究则聚焦于ACS PCI术后单药治疗的效果。通过设计更为严格的对照试验,我们证实了患者在经历有效的PCI术后,经过1个月DAPT后,可以安全地转为替格瑞洛单药治疗。这一研究为抗血小板方案的降级治疗处方建议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循证医学证据。这一发现有望对现有的PCI术后双抗治疗指南产生深远影响,推动相关指南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总的来说,这两项研究不仅为ACS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证据和策略,也展示了中国在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实力。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望为全球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


Q

作为心血管内科领域的领军人物,您对未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有何展望?在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这一国际交流平台上,您希望传递哪些关键信息或理念,以促进全球心血管疾病治疗水平的共同提升?
陈绍良教授:

长城心脏病学大会自其创立以来,一直秉持开放、包容、创新的理念,致力于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普及与提升。35年来,它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水平顶尖的心血管学术交流盛会,并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作为大会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者,我深感荣幸。长城会不仅汇聚了国内心血管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还吸引了众多国际同行前来交流,成为连接国内外心血管领域的重要桥梁。近年来,得益于马长生教授及历届长城会轮值主席的卓越领导,长城心脏病学大会的学术内容持续得到深化与拓展。其学术交流的重点方向已显著地从广泛的心脏病学领域,精细聚焦于介入心脏病学的深入探索。因此,新一届常委会定将坚守并传承以往的成功办会理念,紧密团结全国心血管领域的同仁,积极融入并贡献于全球心血管学术交流的大舞台。

即将到来的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无疑将再次汇聚全球心血管领域的精英力量,共同探讨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技术、新理念。尤其,长城会召开前夕,我国众多专家学者已在多个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及心血管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多项重要临床试验成果。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将被引入并呈现在长城会这一学术交流平台上,供与会者进一步深入交流与探讨。这无疑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显著提升我国心血管领域,尤其是介入心脏病学医生的专业素养与知识水平。

在长城会这一国际交流平台上,我希望能够传递以下关键信息或理念:一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心血管疾病治疗水平的提升;二是注重创新与研发,不断推动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革新与进步;三是强化精准医疗理念,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四是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应对心血管疾病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战。我相信,通过国内外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与智慧碰撞,我们一定能够推动全球心血管疾病治疗水平的共同提升,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转自|GWICC
阅读数: 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