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北京城市副中心首例msRDN技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成功完成!

2024年11月26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翟光耀教授团队为一名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成功实施了全国首批肾神经标测/选择性消融(msRDN)去肾神经术。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推荐降压治疗方法包括改善生活方式、降压药物治疗和RDN器械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往往需要使用降压药物治疗,但由于患者难以长期坚持、以及副作用、药效等局限性,目前我国高血压疾病控制率仅为16.8%。而血压控制不佳本身或是由此引发的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无论对患者还是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健康与经济负担。RDN作为一种有效、便捷、一次治疗长期降压的非药物降压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RDN作为革命性的创新疗法,通过破坏肾脏交感传入和传出神经,以达到减弱肾脏和全身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血压的目的。而msRDN技术,通过“电刺激/标测-消融-再电刺激/确认消融效果”的标准操作步骤,能够为肾交感神经去除术提供准确消融位置,还可在术中、术后提供有效反馈,以评判肾交感神经去除术的即时效果,满足去肾神经术在临床实践中的需要,实现“智慧消融,精准降压”。目前国内尚无同类项目用于治疗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因素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高血压适应症。

手术过程解析


患者基础信息


男,42岁,身高180 cm,体重111 kg。


空腹血糖10.98 mmol/L;


肾小球滤过率172.10 mL/min/1.73m²;


高血压病史12年,规律服用3种降压药血压仍控制不佳。


患者平日工作压力大,自述术前近两月在规律服用高血压药物的条件下血压仍不达标,平日自测血压最高150/100 mmHg ,且基础心率偏快,经过术前全面检查及多学科会诊,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符合RDN治疗指征。


msRDN手术介绍


在麻醉医师和心血管内科导管室护技等人员的密切配合下,翟光耀教授团队顺利为该患者进行了经肾动脉去肾交感神经消融术。


1. 术前通过右冠造影导管对该患者左右肾动脉进行造影评估,更好的了解肾动脉的解剖结构,并测量左右肾动脉的长度及直径,按照“肾动脉长度(mm)/5+1“方案初步计算可标测的点数;

术前造影

2. 通过一次性使用肾动脉射消融导管手柄上的旋钮,将肾动脉射频消融导管分别置于左、右肾动脉推至最远端开始电刺激/标测,通过监测血压变化,判定冷/热/中性点,如果血压升高≥5mmHg,则该位置为交感神经优势点,即判定为“热点“,需进行消融;如果血压下降≥5mmHg或血压变化<5mmHg,则该位置为副交感神经优势点或感觉神经,即”冷点“或”中性点“,无需消融。

术中造影

通过以上操作,左侧共标测22个点,其中消融6个位点,二次消融3个位点;右侧共标测18个位点,共消融6个位点,二次消融2个位点,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复查造影显示肾动脉血流正常,无明显血管损伤,手术成功,术后利用血管缝合器止血,术中无不良事件发生。

术后造影

高血压介入创新治疗研讨会顺利召开


聚焦高血压诊疗技术创新及RDN技术的规范化实践,当天术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举办了第二届高血压介入创新治疗研讨会。北京及周边地区众多高血压诊疗领域知名专家共聚一堂,以主题讲课、病例讨论的方式围绕msRDN技术展开了深度交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分享“SMART实验12个月完整结果详析”,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进行了“msRDN的解剖理论基础”的授课,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赵福海教授“手术步骤祥析和临床实用经验分享”。

此次研讨会上采取的将理论阐述与实用经验分享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显著。通过深入剖析msRDN的理论基础,并配以丰富的实际应用案例和经验分享,让专家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该系统在高血压介入治疗领域的重要价值。肾神经标测/选择性消融(msRDN)系统集引导、造影、刺激/标测、温控消融、手动灌注五项功能为一体,可术中进行造影确认导管位置并及时查看肾动脉的情况,减少术中其他耗材的使用,大大简化手术操作流程,提升术中操作的便捷性。专家们对msRDN的理念表达了高度认可,一致对于术中、术后提供有效反馈,能及时评判消融效果表示认可,极大助力医疗过程精准把控。

临床实用成果同样亮眼,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术后数据显示,患者在接受msRDN治疗后降压效果显著,术前术后收缩压下降差值21mmHg,表明msRDN技术在临床实用中能够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对改善患者的血压状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msRDN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为高血压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选择。随着msRDN在难治性高血压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未来这一创新技术无疑将对全球高血压治疗格局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期待更多的患者能够受益于这一技术的进步!

· END ·



阅读数: 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