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CWeek 2024|心内外科碰撞④: 心内外科以什么方式融合?



技术突飞猛进,心血管病治疗的传统边界正在模糊,心内科与心外科医生只有充分了解彼此学科进展,深度沟通思想,才能真正打开融合发展的大门。


2024年10月21日~24日,2024年中国微创心血管外科大会(CMC Week 2024)结构跨学科高峰论坛设置了“碰撞与融合 结构跨学科高峰论坛”专场,邀请海峡两岸多位顶级心血管内外科专家、材料学专家相聚一堂,从临床需求出发,聚焦“从生物瓣到聚合瓣?”“TAVR全患群时代是否会来临?”“原发性二尖瓣反流:TEER优先还是外科修复优先?”“心内外科以什么方式融合?” 四个学科发展中最受关注,同时也是最充满争议的话题进行讨论。我们现对四场讨论分别进行综述报道,敬请关注。


心内外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大家并无太多异议,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融合?

本次讨论虽然是从心脏内外科医生角度展开的,但却是一个关系医院管理,乃至国家医学行业、医保政策如何改革的宏大话题。

2024年10月24日,CMC Week 2024结构跨学科高峰论坛以“心内外科以什么方式融合?”为题开展了线上第四轮交锋。


本场碰撞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郑哲教授担任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分别从外科和内科的视角对主题进行了主旨讨论,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陈韵岱教授、台北市振兴医院魏峥教授参与了讨论。

高效融合需要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等方面共同发力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的界限逐渐模糊,融合成为趋势。”董念国教授说,从心血管内科角度看,内科治疗外科化,从心血管外科角度看,外科治疗微创化(杂交化)均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因此内外科融合也是势在必行。


董念国教授认为,内外科融合具有四大优势:一是让复杂病变治疗简单化,例如Hybird技术可大大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二是进一步拓展了手术的适应证,如在大血管、冠脉、房颤等领域内外科融合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远期预后;三是医疗质量与安全更有保障,特别是在应对并发症方面,有外科保驾护航,内科可以更加大胆进行创新技术的应用;四是终身管理的最佳选择。


他同时表示,我国绝大部分医院心血管内、外科的诊疗都是相对独立的,内、外科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工作量和绩效考核目标,且独立核算预算,因此做好融合工作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于如何融合,董念国教授提出了四条原则:一是以患者利益为中心,遵循指南指导。哪些该内科,哪些该外科,哪些该融合治疗都应该以指南共识为遵循。二是充分尊重患者意愿。内外科各有优劣势,要让患者对创伤、风险、伴随疾病进行全面了解后进行选择。三是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条件进行决策,让其在可承受范围接受最佳方式的治疗。四是做好顶层设计,国家卫生健康管理部门、医学会、医师协会等要共同参与,进一步做好顶层规划。


董念国教授介绍了协和医院内外科融合的一些经验:一是亚专业齐全,结构性心脏病的亚专业较为完善,包括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等。二是介入平台完备,拥有杂交手术室和专门的介入团队,能够实施各种介入手段。三是一体化管理,医疗组介入手术到DSA平台,手术量与绩效归医疗组。四是流程规范,根据病人病情选择介入、微创或开胸手术。五是质量控制严格,每周两次病例讨论,以死亡病例为抓手,实时改进;定期多学科、多专业交流学习;疑难复杂病例全科讨论,确保手术质量和安全性。他指出,只有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等方面共同发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融合。


在谈到内外科融合的未来展望时,董念国教授特别指出,年轻的外科医生要高度重视微创技术及介入技术的发展,以外科为基础,掌握相关微创及介入理论及技术。

内外科融合有助于克服彼此局限



“各个科室都有它的局限性。”王焱教授从局限性出发,结合厦心经验,深入阐述了内外科融合的必要性。


王焱教授指出,心内科和心外科医生之间都存在着一些知识盲点,都需要互相学习和交流。内科医生需要更多了解外科手术和解剖结构,外科医生需要更多了解介入技术。面对复杂病例的处理和病人的管理,如心脏衰竭、急性心肌梗塞等,多学科讨论(MDT)至关重要,这也是搭建内外科合作平台的意义所在。

王焱教授重点通过厦心医院近年来开展的重度二尖瓣反流、急性心肌梗死、肥厚梗阻性心肌病、三支血管病变前降支慢性闭塞、急性乳头肌断裂的多个具体病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王焱教授展示了内外科高效衔接的具体术式选择,并强调了内外科医生紧密合作对于提升复杂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厦心医院的经验包括:

  1. 整合内外科ICU,统一管理标准,提高ICU和CCU的管理能力。


2.多学科讨论(MDT)包括心内科、心外科、介入、麻醉、血管外科、超声、康复等。

3.鼓励内外科医生互相学习和争辩,共同提高医疗水平。

4.任何经过严格培训的医生都可以跨界到公共平台,共同完成复杂手术。

针对内外科融合的未来,王焱教授强调,患者利益最大化是内外科融合的最终目标,多学科讨论和严格培训是内外科融合的关键,内外科医生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互相学习是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

做好融合,内外科的专业实力都要很强



陈韵岱教授表示,对于内外科融合带来的决策优化,大家都有共识,但现实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优化的流程。

她认为,内外科融合不一定非要在一个大的团队下开展工作,而更应该重视以质量控制为抓手,从医院管理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去推进。她同时强调,内外科医生都有自己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对于对方虽然也相互知道一点,但盲点盲区依然很多,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激发更多的创新灵感,突破自己知识背景带来的限制。

“碰撞,就是在针对真正的问题,去想办法解决。”作为来自台湾地区的医生,魏峥教授高度评价了当天讨论的选题,并表示在台湾都还没有公开讨论这一问题。


魏峥教授表示,内外科融合,经常在一起交流开会非常必要,但他更想强调的是,在融合的背景下,内外科的专业实力都要很强。

“外科的重要性就在于他必须能够解决临时性问题,如果不够强,就无法为介入治疗起到托底的作用。”魏峥教授指出,现在很多复杂病例的治疗都必须要用更大胆的创新方式进行治疗,有的时候必须要冒一些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外科医生也要多鼓励内科医生开展突破性治疗。

他同时强调,建立起一个内外科融合的HeartTeam,主导的负责人要独立、公平、公正,只有公正公平,大家才会心服口服。

实现内外科融合,做好医院管理非常重要



本次会议的主席郑哲教授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党委书记,王建安院士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党委书记,两人在医院管理方面也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他们都认为,在中国实现内外科的融合,从医院的层面做好管理也非常重要,要通过建立一些大家都能够遵循的规则,更好地推动相互合作。


郑哲教授介绍了阜外医院在心血管内外科融合方面正在探索的几种模式:

一是心脏团队。心脏团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内外科融合械,但对于心脏团队来说,内外科医生既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必须有很强的合作能力。

二是科室机制。如在结构领域,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结构性心脏病诊疗中心,融合了心血管内科、外科、放射科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优势,在复杂疾病治疗中体现出了较好的优势。

三是人才培养。在外科医生中培养介入医生,让他们既能做外科手术,又能做介入治疗。

“两个学科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在我们工作中太多了,我们内科抢救的时候需要外科,外科手术前用药也需要内科。”王建安院士认为,历史的角度来看,心内科与心外科是不分家的。心脏内外科融合所讨论的不仅是心内外科,更是包括不同的诊疗方式,涵盖康复、护理、影像等多学科团队合作的话题。各种诊疗技术的融合,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共同来达到一个更好的治疗效果。


王建安院士同时指出,在具体治疗手段的选择方面,以指南为基础非常重要,但也需要给患者选择权,因为指南也并非100%的教条。“指南中对某些心脏瓣膜疾病建议65岁以上才可以采用介入的治疗方法,难道64岁就需要严格禁止吗?”

“开刀和介入并不应该是决策的重点,任何一个操作,都应该以训练为基础,不能简单说能不能做某个手术。如果一个心脏外科医生接受过很好的介入训练,他就完全可以开展介入治疗。”王建安院士说。


作为“碰撞”的策划者,魏来教授最后向参加四天讨论的专家表示衷心感谢。他在致辞中指出,四天的讨论共有24位内外科的最顶级的大咖参加了交流,让大家受益匪浅。通过这样的讨论,也希望进一步推动心血管内外科的交流融合,让彼此的合作越走越稳健,从而让我国的心脏病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越来越幸福。


2025年10月,CMC Week 2025将在福建泉州开启新的学术篇章,期待心内科和心外科再次打破学科壁垒,在结构性心脏病、冠脉、心律失常等领域,进行内外科碰撞,进一步分享专业学术观点和见解。欢迎有想法的医生同道,报名参加。



阅读数: 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