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A&CSA 2024|心脑融合,聚焦卒中全程管理:上海卒中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第五届学术会议盛大召开!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数据,我国脑卒中终生发病风险已经高达39.9%,在全球范围内位居首位。这一数据意味着,在我国,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两人可能会罹患脑卒中。


如何更有效管理与卒中相关的心血管风险因素,深化心脑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控,亟待心内科医生的积极应对。2020年,上海卒中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应运而生,为卒中防治领域的医学工作者搭建了一个集学术交流、临床研究与健康科普于一体的专业平台。


2024年12月14日,由上海卒中学会、上海卒中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上海市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协办的上海卒中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上海心脏节律大会2024在上海正式开幕!



开幕式

心脑携手,共探卒中防控管理新路径

▼▼▼

开幕仪式,由大会执行主席、上海卒中学会副会长、心血管内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担任主持。他表示,本次活动充分发挥学会的平台优势,围绕心脏节律管理、泛血管疾病研究、心源性卒中防治等前沿话题,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案和临床经验,对于提升上海市脑卒中的诊疗能力、加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开幕式出席嘉宾阵容包括:

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卒中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吴宏处长
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孙晓明会长
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黄从新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国家卫健委心血管介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主任、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霍勇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孙锟院长
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国家973项目(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唐朝枢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医学研究所、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国际病理生理学会理事张幼怡教授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会士,前副理事长、中国心律学会名誉主委方祖祥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全军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梁春教授
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宿燕岗教授等重要嘉宾。

本次会议邀请到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董尔丹院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陈义汉院士;上海市医师协会徐建光会长先后作大会开幕式线上致辞。

华伟教授致辞指出,上海这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始终站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前沿。在葛均波院士的引领下,上海心血管病领域的专家们在学术研究中不断探索,为提升心血管病的诊疗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海市房颤中心分级诊疗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一体系真正地管理到了城市每个角落的房颤患者,激发了各级医疗机构医生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房颤多样化管理事业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相信,在李毅刚教授的带领下,上海房颤中心的工作必将取得更多的成就。期望大家继续携手前行,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病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王建安院士致辞提到,此次大会汇聚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众多专家,共同探讨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这对卒中防治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加强心血管与神经科之间的合作,探索预防和治疗策略,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上海市卒中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开放、创新、协作的学术交流平台,整合多学科资源,积极推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大会涵盖卒中预防、左心耳封堵、房颤等多个领域,打破学科壁垒,形成综合治疗新模式,致力为患者提供全面、精准的治疗。期待各位同仁珍惜这次学习交流机会,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推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事业的进步。”

董尔丹院士致辞,心血管病学作为医学中的重要学科,始终肩负着守护人类心血管健康的使命。该领域经历了蓬勃发展和深刻变革,从基因到细胞,从分子生物学到生物力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精准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次会议汇集了各科智慧,共享前沿成果,有知名专家的主题演讲,也有青年才俊的创新展示,展现了学科发展的新生力量。面对未来,心血管内科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我们需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注重自主创新,强化基础与临床成果转化,促进全人群全周期管理,为心血管内科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陈义汉院士致辞表示,心血管疾病是我国重大健康威胁,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心血管疾病威胁因素的流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形势愈发严峻,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奋发有为。上海卒中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秉持推动心血管医学进步、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保障人民心血管健康的宗旨,致力于搭建一个高水平、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心血管内科发展贡献力量。“大会汇聚国内外知名心血管专家,将围绕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新技术进行探讨。相信通过本次会议,大家必将有所收获,有所启发,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实践注入新的活力。”

徐建光会长致辞表示,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不仅关乎个体健康,更关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我们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医疗技术创新和转化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不断推进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技术的结合,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有效的医疗服务。“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同道积极分享经验,共同探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创新思路,携手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和康复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回归线下,葛均波院士、霍勇教授、黄从新教授、孙晓明会长、吴宏处长分别发表精彩的开幕致辞。

葛均波院士发表致辞,上海卒中学会以及上海卒中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卒中管理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过去一年,经过各位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我们在领域内解决了一系列整体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已经看到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系统化的治疗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展望未来,泛血管医学将继续优化现有的疾病干预策略,实现血管性疾病的全程管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希望借助此次学术会议的平台,结合每一位专业方向医生的力量,能够共同把卒中的预防工作做得更好。让我们携手合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霍勇教授致辞强调,房颤作为一种普遍的心血管疾病,对社会和家庭构成了重大负担。自上海卒中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成立以来,积极推广心源性卒中的防治经验,并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完善的协作机制。通过构建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加强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与心血管病科之间的合作,推动了泛血管领域的发展,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发。“期望各位同道未来持续以房颤中心建设为基础,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提升区域内房颤的综合规范化管理水平,以实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和社会的负担,为心血管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从新教授致辞指出,心源性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不仅是医疗领域的难题,也是公众健康面临的共同挑战。上海市政府在关心民生、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方面,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感。在心源性卒中的防治领域,上海的实践和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分级诊疗和规范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学会成立以来,促进交流,互通学术,构建了一个让专业医学人才发挥创造力、影响力和贡献力的学术平台。组织了多次国内外心血管医师及研究人员的学术沟通和临床研究活动。“健康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应当建设好、壮大好我国医疗队伍,让我们的医疗队伍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石。”

孙晓明会长发言指出,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极为关键,尤其在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与管理上,对降低脑卒中风险至关重要。通过专业培训,社区医生在心血管疾病诊疗方面更自信,能准确识别高危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建议和精准转诊。房颤患者管理规范化,药物治疗和监测有效,降低了并发症风险。全科医生能力提升,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为上海心血管疾病防治做出了贡献。社区与上级医院紧密协作,实现了疾病防治工作的前移和重心下沉。“感谢上海卒中学会及协办单位提供平台,促进全科医生交流。相信上海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将取得更大成就,社区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吴宏处长作致辞发言,上海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努力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服务理念,保障民众的生命健康。在心血管疾病治疗规范、患者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制度和流程,围绕房颤等重点疾病,优化治疗规范,实现专业系统的健康管理,为上海市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相关医疗中心更好地形成制度性的疾病管理体系,使得医疗服务能有效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检查、分析评估,并努力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积极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未来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共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而努力。”

心之所向 路之所至

上海市房颤中心年度表彰2024新晋房颤中心授牌仪式

▼▼▼

开幕致辞后,进行了上海市房颤中心年度表彰2024暨新晋房颤中心授牌仪式。这次活动旨在加速推动国家房颤分级诊疗政策在上海及周边区域的落地,提升区域内房颤规范化诊疗能力,形成完善的房颤诊疗网络。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的主持下,

大会对在房颤科研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工作者、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在分级诊疗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医务人员以及在房颤质控工作中走在前列的先锋们进行了表彰。奖项包括:



房颤杰出科研工作者

房颤科普先进个人

房颤优秀分级诊疗工作者

房颤质控先锋奖

随后,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樊民教授的主持下,

大会对表现突出的基层工作者、中青年工作者以及护理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项包括:



优秀基层工作者

优秀中青年工作者

优秀护理工作者

接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王群山教授主持了2024年上海市房颤科普大赛颁奖典礼,

对获得优秀奖、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



2024年上海市房颤科普大赛颁奖典礼

优秀奖

2024年上海市房颤科普大赛颁奖典礼

三等奖

2024年上海市房颤科普大赛颁奖典礼

二等奖

2024年上海市房颤科普大赛颁奖典礼

一等奖

同时,颁发了房颤管理突出贡献奖以及区域协作杰出奖,对在房颤分级诊疗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进行授牌:



房颤管理突出贡献奖

区域协作杰出奖

优秀房颤分级诊疗先锋单位

优秀房颤管理践行单位

最后,在上海长海医院赵仙先教授的主持下,

会上对通过初次认证和再认证的房颤中心进行授牌,具体包括:



2024年初次认证的房颤中心示范基地和房颤中心(标准版)

2024年房颤中心再认证单位和第八批次建设单位

大会表彰了在房颤诊疗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医院和个人。多家医院和工作者在房颤诊疗方面达到了国家标准化、同质化、规范化的水平,并且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普及房颤防治知识,推动了房颤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提升了区域内房颤规范化诊疗能力。

瞻前沿 谋全局

卒中防治新理念、新技术及新策略

▼▼▼

主旨论坛深入探讨了与卒中相关的心内科疾病,全面贯彻了“泛血管”的治疗理念。围绕当前心血管研究的热点话题,讲课内容覆盖左心耳封堵、房颤治疗、冠脉介入、影像学诊断以及高血压等多个卒中预防和治疗的关键领域,为参与者带来了一系列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的学术报告。


Session 1主旨演讲环节,邀请到唐朝枢教授、梁春教授、方祖祥教授和李毅刚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心血管疾病代谢治疗的新里程碑发表演讲,这一领域近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代谢治疗方面,为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治疗策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探讨心律失常的防治历史与现状,涉及起搏治疗、导管消融技术等多个方面。他强调了起搏治疗的生理化程度提升需求,同时指出新型技术在提高房颤消融安全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房颤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梁春教授介绍重症冠心病的机械辅助治疗,为重症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在心脏机械辅助装置的应用上,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生命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带来2024房颤脑卒中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这对于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Session 2主旨演讲环节,邀请到丁燕生教授、沈成兴教授、赵仙先教授作为学术主持人。

上海长海医院赵仙先教授探讨TAVR术后起搏器植入的最佳时机,这对于高龄高危的严重主动脉瓣疾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丁燕生教授解读了2024年ESC房颤指南更新的多个关键要点,对于房颤患者的临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江立生教授解读OPTION研究,比较了房颤患者的长期抗凝治疗与左心耳封堵术的疗效,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项。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陈义汉院士分享关于心脏胆碱能系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心脏内源性胆碱能系统的组成、功能和意义,这一发现对于心律失常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重大影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在讲课中阐述了肿瘤合并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他强调了在这一特殊患者群体中,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并探讨了如何平衡抗凝治疗的获益与出血风险。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王长谦教授复杂冠脉病变PCI与CABG的利弊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最佳的血运重建策略。


Session 3主旨演讲环节,邀请到汤宝鹏教授、王群山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人。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汤宝鹏教授深入讲解ICD、SICD、EVICD植入的技巧与病例选择,这些植入技术对于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分享心肌病合并房颤的最新诊疗进展,这一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卜军教授探讨影像融合技术在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介入治疗中的关键作用,这种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殷跃辉教授介绍靶向RDN(肾动脉去神经术)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这一创新疗法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新的路径,有望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血压控制。上海市同济医院刘学波教授强调冠脉微血管疾病(MVD)的重要性,这一病变类型在冠心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诊断和治疗仍面临挑战。

疾风知劲草,岁寒识松霜。


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病例逾300万例,其中约75%的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无法完全恢复工作能力。每年约有170万人因脑卒中而丧生,具有极高的致死和致残风险,我国脑卒中的防控任务依然艰巨。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上海卒中学会、上海卒中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将持续深化“心脑共治”的诊疗策略,不仅在上海地区,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卒中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工作的进展,构建以卒中防治为核心的诊疗体系,有望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在全国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实质性贡献。


· END ·


阅读数: 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