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结构文献谈|经导管瓣周漏封堵的单中心经验

Transcatheter Closure Management of Mitral Paravalvular Leakage: 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2024年12月(总第13期)

作者: 李悦 金屏

近期,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杨剑教授作为通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该研究首次介绍了我中心使用微创介入技术封堵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mitral paravalvular leakage, PVL)方面的经验,显示了微创经导管介入封堵技术在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方面的显著优势。本文的第一作者为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李悦与空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金屏教授


Highlight

本文亮点:

首次单中心多例数报道经导管二尖瓣的封堵技术;


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在术前建立实体模型,并在术前评估瓣周漏的位置,形状指导术中操作;


首次对术前二尖瓣瓣周漏及术后残余漏的多发位置进行了统计分类,针对不同位置瓣周漏推荐不同的入路方案,选择不同的封堵器材,达到更高的封堵成功率,患者更加受益。


////////////////////////////////////////


引言:瓣旁漏是传统开放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发生率约为7%-17%,高于主动脉瓣(2%-10%)。对于返流严重的患者,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传统的开放手术方案风险高,病死率高,而且严重返流的患者并不能够耐受开放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经导管二尖瓣封堵术(Transcatheter Closure Management of Mitral Paravalvular Leakage, TCMMPVL)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逐渐受到关注。本研究的目的是汇报我们在经导管封堵二尖瓣瓣周漏方面的经验。


患者基本情况及术前3D打印模型评估
该研究纳入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单中心自2014年10月至2022年12月二尖瓣置换术后发生瓣周漏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共81例。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标准为::(1)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麻醉,纽约心脏协会(NYHA) II级或以上;(2)中重度瓣旁反流。排除标准:(1)瓣膜不稳定;(2)急性期心内膜炎;(3)左心附壁血栓;(4) 瓣周漏大,超过四分之一瓣膜周长;(5)寿命小于1年。

所纳入的患者在术前已经过多次超声评估,临床症状较重,并伴有多种并发症。有多达77名患者NYHA分级都达到了Ⅲ/Ⅳ级;33名患者LVEF在50%以下。重度及重度以上返流的返流占77%以上。

除传统心脏超声及心脏CTA评估外,我中心使用3D打印模型作为术前评估的重要手段。根据术前CTA扫描的结果进行建模,即使较小瓣周漏以及不规则的瓣周漏亦能在模型上清晰显示;同时可以在术前模拟入路的途径,选择最优封堵路径;同时在术前对封堵器材进行选择,能够避免封堵器释放后对瓣膜工作产生影响。

对瓣周漏好发的不同位置进行统计分类,并针对不同位置的瓣周漏,选择不同的入路方案。对于6点钟位置的瓣周漏,团队普遍采用经股动脉入路作为主入路;而对于12点钟位置的瓣周漏,由于解剖位置的限制,采用穿刺房间隔的方案来完成。对于入路的选择方法取决于漏口的位置。外科医生应该掌握不同操作方法联合使用才能更有效的完成封堵手术。


在放置封堵器之前,使用外周球囊扩张瓣周漏,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形状不规则的漏口进行塑形,是封堵器能够充分的贴合,避免术后的残余漏以及溶血病发症的发生。同时也能够通过球囊扩张的形状来选择封堵器的尺寸。

堵前后进行多角度对比,瓣膜的工作并未受到影响。


瓣周漏封堵术后,瓣周漏的返流量有显著的降低。NYHA分级及EF值均有较高的提升,术后并发症溶血值得关注,部分患者经输血治疗后改善。

结论

经导管二尖瓣瓣周漏封堵技术具有创伤性小,安全,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死亡率低等独特优势,特别适用于开放手术风险高的瓣周漏患者。大多数患者经介入干预后,临床症状改善显著,BNP水平下降,NYHA分级及EF值升高。对于中度及中度以下的返流患者,经导管封堵能够解决患者的返流问题;而对于重度返流同时伴有心衰的重症患者,经导管封堵能够改善心衰的症状,使患者能够达到开放手术的标准。该技术已逐渐成为二尖瓣瓣周漏的一线治疗方案,但二尖瓣介入封堵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取代传统开放手术,而是与开放手术联合应用,改善瓣周漏患者的预后。

· END ·


阅读数: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