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CC: Asia》是《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的子刊,致力于传播亚洲临床前沿、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为展现亚洲心血管研究的最新成果,《JACC: Asia》主编王建安院士亲笔推荐2025年2月刊的前沿摘要,以飨同道。
院士寄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王建安院士

“欢迎收看JACC: Asia,我是JACC: Asia主编王建安,很荣幸向大家介绍《JACC: Asia》2025年1月刊。本期JACC: Asia发表了六篇原创研究文章,主题范围从‘OUFR与FFR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功能学评估中的对比’到‘20mm小瓣膜与标准尺寸球囊扩张式植入式瓣膜的比较:来自OCEAN-TAVI注册研究’,再到‘突出性和溃疡性主动脉粥样斑块是TAVR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预测因素’、‘肾功能不全对亚太地区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四项房颤导管消融随机试验中后壁电隔离的长期结局’、以及‘希氏束旁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和消融结果’以及相关专家述评。本期还刊发了一篇重磅综述‘亚太慢性完全闭塞俱乐部正向导丝技术的新进展’,并有两篇短篇报告。最后,本期还刊发了另外两篇学术文章‘在小主动脉瓣环的东亚人群中选择合适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装置’和‘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管理:2024年更新’。本期的每篇文章都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并对未来心血管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扫描二维码进入JACC: Asia Podcast栏目
听王建安院士讲解Issue Summary
(文章底部【阅读原文】点击可一键进入官网)
01
亚太慢性完全闭塞俱乐部正向导丝技术的新进展

Etsuo Tsuchikane
日本丰桥心脏中心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4.12.009
正向导丝技术(AW)是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主流技术。对于不熟悉Stingray和逆向技术的非CTO术者来说,AW是唯一可行的CTO开通方法。对于专业的CTO术者而言,随着导丝操控技术和器材的进步,过去十年来AW的使用越来越广泛,Stingray和逆向技术应用比例在注册研究中呈下降趋势。因此,AW始终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CTO技术。近年来AW领域涌现诸多创新,尤其是亚太地区在三维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引导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亚太慢性完全闭塞病变(APCTO)俱乐部由14名在其各自国家被公认为CTO介入治疗领域领导者的高手术量CTO术者组成,在此介绍了AW技术的最新进展。本文不仅是对既往APCTO路径图(中心示意图)和方法学的重要更新,更系统回顾AW技术的最新发展,介绍了APCTO俱乐部的新技术和方法,特别是ADAPT(三维血管造影正向穿刺)等创新技术。本文将按照CTO导丝操作的顺序,首先讨论近端纤维帽,然后是CTO体部开通策略,最后阐述远端纤维帽穿刺技术。

本文要点
•AW是开通CTO的主要方法,近年来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
•新型三维导丝及适应性导丝技术结合APCTO新路径图可提升成功率。
•本综述介绍了AW每一个环节的创新技术。
•为未来CTO介入治疗研究和培训指明方向。

于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点击阅读详细解读:https://mp.weixin.qq.com/s/2IHn7hP9rHaCkgbzg9GBDw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4.10.026
冠状动脉病变的功能学评估常用于指导缺血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ESC指南支持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进行有创功能学评估,其中基于压力导丝测量的FFR被视为“金标准”。然而,FFR的应用受到限制,部分原因是需要额外的压力导丝以及使用扩血管药物带来的潜在风险。此外,如果术者预计可能进行PCI,他们更可能使用腔内影像,因为腔内影像在评估PCI结果或指导优化方面可能更有用。
腔内影像已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的重要指导工具。然而,两种最常用的腔内影像模式——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各有其固有局限性。同时使用这两种成像技术可以解决局限性,但会显著增加并发症和成本。2018年首次报道了结合两种技术优势的IVUS-OCT联合成像技术,但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2022年,PANOVISION开发了下一代IVUS-OCT联合成像系统(PANOVISION S1),使IVUS-OCT联合成像在临床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最近,基于联合影像开发了一种新技术来计算FFR,即IVUS+OCT衍生血流储备分数(OUFR)。OUFR能够根据IVUS和OCT图像实时估算目标血管狭窄和分叉引起的压力变化,无需药物诱导的充血。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基于压力导丝的FFR为参照标准,验证OUFR的诊断效能。

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IVUS-OCT)联合成像技术能够结合两种技术的优势。近期,基于联合影像开发了一种新技术来计算FFR,即IVUS+OCT衍生血流储备分数(OUFR)。本研究旨在以血流储备分数(FFR)为参照标准,验证OUFR的诊断性能。
2023年2月至2023年6月期间,前瞻性地对80例(126支血管)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进行了FFR测量以及联合IVUS-OCT或单独IVUS成像。在61例患者(86支血管)中,基于联合IVUS-OCT成像得出了仅基于OCT的OUFR(OUFRO)和基于两种成像技术的OUFR(OUFROI)。在58例患者(80支血管)中,基于单独IVUS成像得出了OUFR(OUFRI)。在所有病例中,均在同一血管中测量了基于压力导丝的FFR以供比较。
所有三种计算得出的OUFR指标均与FFR高度一致,其中OUFROI和OUFRO与FFR的相关性高于OUFRI(r=0.88;P<0.001;r=0.85;P<0.001 vs r=0.73;P<0.001)。与OUFRO相比,结合IVUS和OCT的OUFROI在预测FFR≤0.80时的诊断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94%和96%。OUFROI预测FFR≤0.80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9,高于OUFRO(0.95)和OUFRI(0.91)。
前瞻性研究表明,OUFROI可行且准确,与FFR高度一致,优于基于单一成像模式的生理指标。

Kentaro Hayashida
庆应义塾大学

20mm SAPIEN(Edwards Lifesciences)球囊扩张式植入式瓣膜(THV)是针对主动脉瓣环极小(<345 mm²)患者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最小可用器械。然而,这种超小型THV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不足,临床更倾向于选择较大尺寸的自膨胀式THV,主要担忧包括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PM)风险以及瓣膜血栓形成、早期退化等长期不良结局。现有随机对照TAVR试验证据尚不足以支持该超小型THV的常规应用,因为这些试验仅纳入了有限数量的接受20mmTHV治疗的患者。本研究基于日本全国多中心注册数据,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比较20mm超小型球囊扩张式THV与其他标准尺寸球囊扩张式THV的5年预后差异。
本研究旨在比较20mm球囊扩张式THV与标准尺寸(>20mm)球囊扩张式THV的长期预后差异。
研究对象来源于OCEAN-TAVI(Optimized Transcatheter Valvular Intervention)注册研究,这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多中心队列研究,已在日本纳入超过7,000例TAVR患者。基于24项基线临床和超声心动图变量进行1:3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对比20mm与>20mm球囊扩张式THV的预后差异。
在5086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中,284例(5.6%)接受了20mm球囊扩张式THV。倾向评分匹配后,20mmTHV组(n=276)与>20mmTHV组(n=828)的基线特征均衡(绝对标准化差异<0.10)。存活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955±512天,死亡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84±543天。20mm组PPM的发生率更高(中度PPM:29.2% vs 10.8%;重度PPM:4.9% vs 1.5%;P<0.001)。在5年随访期内,两组在全因死亡率(34.2% vs 38.0%;HR:1.01;95% CI:0.74-1.37;P=0.970)和心力衰竭再住院率(15.2% vs 16.3%;HR:0.81;95% CI:0.50-1.29;P=0.371)方面无显著差异。
本注册研究提示,尽管20mmTHV存在较差的初始前向血流动力学表现,但这并未导致远期死亡率或心力衰竭再住院风险增加。

Olivier Morel
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


本研究旨在评估突出性和溃疡性主动脉粥样斑块对TAVR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
本研究纳入2010年2月至2019年5月期间接受TAVR治疗且有CTA数据的977例患者。突出性主动脉粥样斑块定义为厚度≥3mm且具有突出成分的粥样斑块。溃疡性主动脉粥样斑块定义为伴有溃疡样内膜破坏的粥样斑块。主要终点为TAVR术后30天内发生的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
围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4.4%(43例)。存在突出性或溃疡性主动脉斑块患者的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此类病变者(8.0% [95%CI:4.9%-12.2%] vs 3.2% [95%CI:2.1%-4.8%];P=0.003)。突出或溃疡性斑块(校正比值比[aOR]:2.55 [95%CI:1.37-4.74]),尤其是位于主动脉弓处者(aOR:3.86 [95%CI:1.69-8.83])可独立增加围术期卒中风险。在经股动脉入路使用自膨式瓣膜的患者中(n=315,32%),主动脉弓部位的突出性或溃疡性斑块与围术期卒中显著相关(aOR:9.04 [95%CI:1.59-51.4]),而球囊扩张式瓣膜患者(n=580,59%)中相关性不显著(aOR:2.85 [95%CI:0.92-8.84])。
突出性和溃疡性主动脉粥样斑块与TAVR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相关。对于存在此类主动脉病变的患者,仔细选择TAVR策略(包括瓣膜类型和手术方法)至关重要。

Kentaro Hayashida
庆应义塾大学

本研究旨在通过日本一项大规模全国性注册研究,探讨肾功能不全对M-TEER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
纳入OCEAN-Mitral(Optimized Catheter Valvular Intervention)注册数据库的2,150例患者,根据M-TEER术前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eGFR(≥60 mL/min/1.73 m²)(n=291)、肾功能不全(<60 mL/min/1.73 m²)(n=1,746)和透析组(n=113)。分析肾功能不全及透析状态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终点)的影响。
Kaplan-Meier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组和透析组的MACE发生率显著更高(2年生存率:正常eGFR组74.2% [95% CI: 66.9%-80.1%] vs 肾功能不全组63.9% [95% CI: 61.0%-66.6%] vs 透析组50.9% [95% CI: 38.2%-62.2%];P<0.001)。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透析是MACE最强的独立预测因素(HR: 1.95;95% CI: 1.33-2.85;P<0.001)。
肾功能不全与M-TEER术后MACE风险增加相关,透析是亚太地区患者M-TEER术后不良临床结局的最强独立预测因素。

Hui-Nam Pak
延世大学医学院

房颤导管消融术(AFCA)的有效性不断提高。AFCA通过减少房颤(AF)发作频率、维持窦性心律,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对降低心衰相关死亡风险具有积极作用。由于大多数触发灶起源于肺静脉(PV),环肺静脉隔离术(CPVI)通过隔离触发灶与基质成为阵发性房颤(PAF)介入治疗的基本术式。然而,在持续性房颤(PeAF)患者中,CPVI的有效性降低,可能与房颤持续时间增加导致基质重构相关。为了降低心律失常复发的风险,既往研究尝试通过附加消融线改良基质,但STAR AF II(Substrate and Trigger Ablation for Redu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rial Part II)等大型随机试验显示,线性消融或复杂碎裂电位消融未能改善PeAF患者的节律结局。
尽管早期研究显示后壁电隔离(POBI)具有一定前景,但后续研究未能证实其在持续性房颤中的优势。近期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显示,与单独CPVI相比,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CPVI联合POBI在12个月随访期未改善节律结局。鉴于现有RCT随访期多限于16-24个月,本研究基于四项比较单纯CPVI与CPVI+POBI的随机试验,采用意向性治疗原则对长期节律结局进行扩展分析,此外,还对首次手术后出现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接受的再次手术进行了分析,以确定复发的机制。
既往研究表明,基于导管的POBI+CPVI术在12至24个月的随访期内未能改善房颤导管消融的节律结局。本研究基于意向性治疗原则,对先前开展的四项RCT研究进行汇总分析,比较单纯CPVI与CPVI联合POBI的长期节律结局。
共纳入四项既往RCT研究中的575例房颤患者。主要终点为临床复发(定义为消融术后出现复发性房性心律失常)。对因复发接受二次手术的患者,分析其复发机制。
中位随访48个月后,单纯CPVI组与CPVI+POBI组在临床复发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方面无显著差异。CPVI+POBI组手术时间明显更长,房性心动过速复发率更高。在复发病例中,两组在心脏复律及二次手术需求方面无显著差异。对64例因复发而接受再次手术的患者分析显示,肺静脉再连接率组间无差异,但CPVI+POBI组折返性房速更常见,而单纯CPVI组肺静脉外触发灶比例更高。
在房颤导管消融中,CPVI联合POBI并未改善长期节律结局。

Rajeev K. Pathak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医学院

本研究旨在探讨 PH VAs的ECG和EP特征,并将其与间隔部RVOT VAs进行比较。
在2018年至2024年期间,从210例VAs患者中筛选出31例(14.7%)PH-VAs患者和23例(10.9%)间隔部RVOT VAs患者纳入研究。对两者的ECG特征进行比较,并识别区分左侧和右侧PH以及希氏束上和希氏束下VAs的特征。
31例患者中,15例VAs起源于右侧PH部位,16例起源于左侧。左侧下方希氏区中位随访15个月(Q1-Q3:14-21),左侧上方希氏区中位随访16个月(14-20),右侧下方希氏区中位随访14个月(14-16),右侧上方希氏区中位随访14个月(14-15)。PH-VAs具有更窄的QRS波(134±19.6 ms vs 169±24 ms; P<0.05),aVL导联R波出现率100%(31/31 vs 1/23; P<0.001),R波移行更早(V3或之前导联占80.6% vs 47.8%; P<0.05)。左侧PH-VAs在V2导联移行更早(50% vs 20%; P=0.036)。右侧PH-VAs在V1导联(73.3% vs 37.5%; P=0.04)和aVR导联(80% vs 56.3%; P=0.01)出现更深S波。仅1例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PH-VAs具有起源依赖的独特ECG特征,可安全有效消融且不影响房室传导。
JACC: Asia编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