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日本首创的 “头端检测 - 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TD - ADR)” 技术在北美成功应用的案例报告。

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的头端检测(Tip Detection,TD)-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ADR)是日本首创的新型影像引导ADR技术,其需要使用特殊设计的IVUS导管(AnteOwl WR IVUS)。该技术与传统ADR技术相比,这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提高CTO PCI成功率的正向策略。2025年2月12日,《JACC: Case Reports》报告了TD-ADR技术的北美首次手术。此前,《Kardiol Pol》报告了欧洲首例TD-ADR经验。

欧洲首例IVUS引导的TD-ADR技术治疗Stingray-ADR失败的CTO病变
引言
对于正向导丝策略失败的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推荐转为逆向入路或使用器械辅助的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ADR)。
2021年,日本开发了基于血管内超声(IVUS)的头端检测(Tip Detection,TD)-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TD-ADR)技术,可在IVUS引导下从内膜下空间实现精准穿刺血管真腔。本文报告欧洲首例Stingray球囊ADR失败后成功实施TD-ADR的病例。
病例报告
一名78岁男性患者,有20年冠状动脉搭桥病史(所有桥血管均闭塞)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病史,因心绞痛就诊,拟行右冠状动脉(RCA)CTO病变择期PCI(图1A)。经右侧桡动脉送入7.5 Fr无鞘指引导管至RCA开口。正向导丝(Fielder XT-A和Gaia Third导丝)尝试失败后,采用Knuckle导丝技术将Gladius MG导丝推送至内膜下空间。随后在透视下多次尝试Stingray ADR(使用Confianza Pro 12和Astato 20导丝),采用Stick and Drive技术均未成功(图1B)。HD-IVUS确认RCA中远段真腔存在后,决定实施TD-ADR。

图1. A. 冠状动脉造影——基线RCA CTO;B. Stingray ADR尝试失败;C. IVUS显示内膜下空间内两根导丝(箭头);D. 导丝顺时针旋转后穿刺真腔的IVUS图像(箭头);E. 导丝成功穿刺进入真腔的IVUS图像(箭头);F. 冠状动脉造影——最终结果
使用Sasuke双腔微导管在同一内膜下空间置入第二根导丝(图1C)。随后,在Finecross微导管支撑下,将Confianza Pro 12导丝推送至计划再入真腔点。头端检测技术实现Confianza Pro 12导丝头端精准导航,并于后三叉前垂直穿刺进入RCA真腔(图1D–E;视频S1)。在IVUS引导下将Finecross微导管推送至远端真腔,将 Confianza Pro 12导丝更换为Sion Black导丝,并推送至后侧支(PL)。随后使用Sasuke双腔微导管在后降支(PD)内送入导丝,并于PD及PL开口行球囊对吻扩张。最终,在IVUS引导下从后三叉至RCA开口置入两枚药物洗脱支架,实现PD及PL的TIMI 3级血流(图1F)。患者次日病情稳定出院。
视频S1
讨论
本病例表明,在多次Stingray ADR失败后,HD-IVUS可实现导丝头端三维操控的精准导航,从而控制性再入CTO真腔。AnteOwl WR IVUS导管仅能在日本使用,本病例通过欧洲市售IVUS系统与常规Confianza Pro 12导丝的联合应用,验证了标准化TD-ADR的临床实用性,该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日本以外地区CTO PCI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