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脉冲消融新技术论坛广西站圆满召开:共探脉冲消融技术应用与临床实践

2025年3月15日,由桂春教授牵头的房颤脉冲消融新技术论坛在南宁顺利举办。本次论坛吸引了广西省内外50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聚焦脉冲消融技术的应用与临床实践,深入探讨其原理、FARAPULSE™标准手术流程、国内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的丰富临床应用经验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聚焦技术革新

共话房颤治疗未来



大会主席桂春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房颤患者数量庞大,而传统的射频消融及冷冻消融在组织选择性、安全性、有效性及消融效率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脉冲消融技术的出现,为房颤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房颤消融技术正从传统的射频(RF)和冷冻消融(Cryo)向脉冲场消融(PFA)跨越发展,而FARAPULSE™作为新一代PFA技术的代表,其安全性、效率和长期疗效备受关注。桂春教授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让临床医生更深入地了解并应用好这项新技术,推动广西房颤诊疗水平与全国同步发展。

理论与实践并重

共享前沿经验

在会议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曾锐教授和武汉亚心医院的张劲林教授分别分享了他们应用PFA技术的丰富经验

曾锐教授指出脉冲消融通过不可逆电穿孔实现精准消融,显著降低了并发症风险。他强调,尽管目前众多的脉冲消融产品已陆续在临床上使用,但“PFA≠PFA”,即不同品牌的PFA产品在设计和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一个好的PFA产品,应具备标准易学的手术流程、贴合消融需求的导管设计以及有效的脉冲波形参数。曾锐教授选择FARAPULSE™的原因在于其设计最贴合临床实际应用需求,其非对称结构在二维下可更直观地显示位置贴靠,且其花瓣形态平面内凹无凸起,保证了术中的操作安全。


曾锐教授表示,PFA技术为房颤消融带来了革新,FARAPULSE™在大心房房颤患者中表现出色,极大地减少了传统射频消融的痛苦和弊端为了保证手术治疗效果,他在刚开始开展PFA时,会使用三维及腔内超声来确认消融治疗的效果。但随着病例的积累,他发现完全可以放心地在二维下完成手术,既简单又高效。

张劲林教授认为,PFA技术有望带领房颤治疗进入无痛安全的全麻时代,全麻下的房颤消融使患者在术中有更好的手术体验。他指出,在房颤消融中最困难的是达到二尖瓣峡部阻滞及均匀有效的后壁消融。而FARAPULSE™在这两方面表现出色,二维下即可达到外科级别的后壁BOX消融。

张劲林教授还提到,一个优秀的PFA产品及标准化的手术流程可以极大地缩短术者的学习曲线,减少不同经验术者之间的水平差距。张劲林教授相信,未来PFA可能成为房颤治疗的主流技术。

作为东道主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桂春教授文伟明教授也分享了他们对PFA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桂春教授指出,FARAPULSE™已经在全球应用超过25万例手术,其脉冲消融系统拥有最全的临床循证支持。脉冲电场消融作为一种新型能源,代表了心律失常导管消融领域的重大进步。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数据均显示出其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重复高效性,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信心和指引,大家可以放心开展这项技术。


文伟明教授表示,PFA技术有望引领开启房颤治疗新时代。波士顿科学的FARAPULSE™脉冲消融系统标准流程的32次放电更为高效。PFA能量可选择性损伤心肌,这使得手术更加安全。PFA能够有效实现完全的二尖瓣峡部阻滞,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简单,很好地克服了射频消融在贴靠力和稳定性方面的困难,可成为传统射频的良好替代品。



闭幕展望:推动技术普及

惠及更多患者

在会议尾声,桂春教授总结指出,PFA技术已经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优势。未来,需要通过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其在房颤治疗中的长期疗效,并探索其在心房基质改良中的潜力。本次论坛的举办不仅为房颤消融领域提供了前沿学术交流平台,更通过理论与实战结合的方式,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可落地的技术指导,助力我国房颤诊疗水平迈向新高度。


阅读数: 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