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象更新。在TAVR²S会议上,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团队,联合来自纽约长老会-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Luigi Pirelli教授,成功应用上海术济客研发的结构心手术辅助机器人,为一名重度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MR)患者实施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此次手术是上海术济客结构心手术辅助系统全国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的首例导入病例。手术过程中,王焱教授团队凭借精湛的医术,在麻醉科、超声影像团队、心脏重症监护室、介入护理团队等多学科的紧密协作下,精准操作机器人辅助平台,顺利完成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有效验证该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3年12月,王焱教授团队运用该结构心手术辅助系统完成全球首例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此前已累计完成6例探索性临床试验。2024年美国TCT大会期间,王焱教授首次报告了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临床数据,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此次TAVR²S会议,Luigi教授专程前来观摩并共同实施临床试验病例介入操作,未来计划引入美国开展临床试验。
首例导入病例手术的成功,不仅为二尖瓣反流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也为厦心医院牵头的结构心手术辅助系统多中心注册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首例导入病例完成后,研究团队迅速投入正式注册临床试验进程,并在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该研究的正式首例患者入组。此两例患者的入组标志着由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院长牵头的结构心手术辅助系统多中心注册临床研究正式启动。

患者简介
患者60岁男性,因胸痛主诉入院。术前食超显示患者DMR 4+,二尖瓣后叶P2偏P3脱垂、腱索断裂,脱垂宽度14.5mm,脱垂高度7.4mm,前叶长度33mm,后叶长度18mm,缩流颈宽度7.2mm,瓣口面积7.83cm²。


术前TEE影像
鉴于患者拒绝传统开胸手术,厦心团队经过多学科反复讨论,决定为该患者进行经导管二尖瓣介入缘对缘修复手术。术前超声影像显示患者有两束反流,计划先置入一枚XTW,第二枚瓣膜夹视情况而定。
手术过程
患者经股静脉入路、房间隔穿刺后,置入可操控导引导管及瓣膜夹与输送系统,并将其安装固定于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上。
不同于传统二尖瓣钳夹手术,器械固定于辅助系统后,术者来到手术室外,在控制室中使用医生操作台对器械进行遥控操作。在DSA和超声实时引导下,由术者在控制室内操作系统将瓣膜夹准确植入病变目标区域。

使用辅助系统置入第一枚XTW瓣膜夹后,手术团队经过多维度评估捕获效果,跨瓣压差1mmHg,前叶捕获14mm,后叶捕获8mm,双孔化良好,反流明显减少,肺静脉逆流明显减轻,不需再进行第二枚瓣膜夹的置入。释放瓣膜夹后,瓣膜夹稳定,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最终通过仅置入一枚瓣膜夹即减轻了术前评估的两束反流,充分印证通过机器人操作的精准性优势,使患者二尖瓣治疗的效果获得更进一步突破。


术后TEE影像
结构心手术辅助系统是上海术济客医疗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专注于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的智能手术机器人平台。该系统充分结合了机器人技术、人机系统与临床医学的交叉创新,实现介入手术的精准化、标准化和远程操作,有望解决结构心介入手术操作难度大、学习周期长、术者辐射伤害等痛点,有力推动我国结构性心脏病诊疗体系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迈进。
关于术济客
上海术济客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推动结构性心脏病微创手术智能化的企业,专注于将手术机器人技术与经导管微创术式相结合,在确保操作精准可靠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术中并发症风险。公司拥有国内外顶尖心内科临床专家及知名苏黎世大学医学团队指导,创始团队拥有丰富的医疗器械及数字化产品研发经验。在来自跨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共同努力下,术济客医疗布局瓣膜介入相关研发管线,已获批多项创新专利。其产品设计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拓展性,以适配不同介入器材满足多样化的临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