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篇,前四期内容链接:
前沿解析丨孙志军教授解读2025 AUC方案:贴近临床的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适宜性使用标准
前沿解析|孙志军教授解读2025 AUC方案(二):2025 ACC/AHA/HRS关于ICD一级预防的推荐
前沿解析|孙志军教授解读2025 AUC方案(三):合并特殊条件下的ICD一级预防植入决策?
前沿解析|孙志军教授解读2025 AUC方案(四):ICD脉冲发生器到期了,该不该换?如何换?从指南到AUC(第五期):
2025 ACC/AHA/HRS关于ICD、CRT和起搏治疗适宜性使用标准新进展
为什么要考虑植入双腔ICD?
ICD可分为单腔和双腔两种:
为什么要考虑植入双腔ICD?
单腔ICD:只放置心室电极,能监测并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双腔ICD:同时放置心房、心室电极,可感知心房和心室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识别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SVT)和室性心律失常(VT),理论上能减少不适当电击。
临床中,ICD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不适当电击,通常由SVT误诊为室速所致。双腔ICD理论上有助于降低这种情况,但现实证据并非完全一致。
现有研究的结果与临床意义
ICD可分为单腔和双腔两种:
早期研究和注册研究并未一致显示双腔ICD比单腔ICD更有效地减少不适当治疗。
一项大规模荟萃分析也发现,在二级预防患者中,双腔ICD和单腔ICD的不适当治疗风险相似。
但西班牙一项全国研究则提示,一级预防患者中,双腔ICD能明显降低不适当电击风险。
另外,新型双腔ICD具备先进的房性检测算法(能更准确识别房颤、室上速),进一步降低了不适当治疗的发生率。
然而需特别注意:
双腔ICD植入手术相比单腔ICD更为复杂,并发症(如导线移位、气胸、血肿)显著增加。
双腔ICD设备的后续维护和脉冲发生器更换频率更高,医疗成本也随之上升。
因此,在考虑双腔ICD时,必须慎重权衡不适当电击减少的可能益处与手术风险及费用增加之间的平衡。
具体哪些患者适合选择双腔ICD?
2025版AUC(表5.1-表5.4)明确了不同临床情境下双腔ICD植入的适宜性
适宜(Appropriate)的临床情景:

明确心动过缓起搏适应证的患者,如:
症状明显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使用药物治疗导致严重窦性心动过缓。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例如二度Mobitz II型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无明显症状,但存在持续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且可能获益于房室同步的患者。

窦性心律、无传导障碍者

存在潜在传导障碍(如房室结传导延迟),但未达到标准起搏指征的患者。

有明确的阵发性房颤或房扑史,且计划长期采取节律控制治疗的患者。
存在慢室率的室性心律失常(与窦性心动过速频率重叠),可能需要房室鉴别的患者。
其他特殊疾病患者,如:
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房性起搏可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房室同步起搏获益)。
很少适合(Rarely Appropriate)的情景

长期持续或永久性房颤或房扑患者,且不计划恢复窦性心律或节律控制策略。
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无明显房性心律失常或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史的患者。
上述推荐明确提醒医生:在这些情境下,不建议为了减少不适当电击而特意植入双腔ICD,因为额外的房性电极无法显著提高获益,却增加了风险。
小结

临床医生选择单腔或双腔ICD时,应权衡以下因素:
是否存在明确的房室同步起搏需求。
对于特殊疾病(如长QT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需个体化评估房性起搏获益与风险。
是否具备可降低不适当电击的先进算法。
双腔ICD增加的手术风险与成本。
总的原则是:有明确起搏需求时优先选择双腔ICD;没有明确房室同步需求时首选单腔ICD,辅以优化的设备参数设置,以减少不适当治疗风险。
未完待续
转自:世说心语之谈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