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相传】PFA手术流程线上论坛 华章篇 精彩回顾

      3月28日,脉脉相传-PFA手术流程线上论坛华章篇成功举办。

电生理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对于房颤消融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脉冲消融作为创新的房颤消融技术,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脉脉相传PFA手术流程线上论坛系列活动旨在汇聚资深电生理专家洞见,分享PFA手术流程,讨论手术切身体会,探讨PVI+消融探索方向。

本次会议共邀请12位嘉宾联袂云端,共赴学术盛典。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付华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脉冲消融技术的兴起,让更多的介入的医生也关注甚至亲自参与到房颤介入治疗中,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作为电生理术者,建立标准化的路径和手术流程非常重要,这将帮助更多的术者可以安全、高效、有效的完成房颤消融的治疗。在标准的建立上,国内专家已经在积极的开展工作,如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牵头完成的针对心房颤动的团体标准,将极大的推动房颤介入治疗的发展,而脉冲房颤治疗作为新疗法也需要更多的资深专家携手形成行业共识,并寄语期待通过线上论坛系列活动的开展让与会嘉宾及听众都能有所收获。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唐闽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脉冲消融作为行业期待已久的技术,已经从临床研究阶段过渡到了临床实践阶段,PFA技术具有高效、操作简单的特点,在手术经验的持续积累中,各个中心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手术流程,并表示线上论坛的形式有助于同道间学术交流,对于脉冲消融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术版块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梁卓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胡宏德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唐闽教授分别带来各自的手术流程及经验的分享。在32次放电的基本流程基础上,各位教授分享了各自手术中的细节操作及流程优化以及对于PVI+操作的探索。



梁卓教授表示在32次消融推荐操作的基础上,会常规通过mini-map重点关注肺静脉前庭顶部和两肺间电位来进行补充消融,并经过十余例三维标测验证了此方案的对扩大前庭损伤范围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提及到脉冲消融的操作是非常简单且高效的,据统计目前病区的PFA手术的消融时间约为20分钟,整个手术在1小时左右完成。
胡宏德教授除标准的32次肺静脉隔离消融流程外,还详细的介绍了上腔、后壁及二峡和三峡线的消融方法,并提到纯二维下的PFA依然具有较高的后壁隔离率,二尖瓣峡部的隔离率可以达到95%。与此同时,特别指出,虽然目前看来三尖瓣峡部线消融的阻滞率和效率都比较高,但仍要注意相关风险:除了要注意冠脉痉挛的风险外,还需要注意房室交界区以免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后者可借助三维综合判断。
唐闽教授分享了百余例消融经验后的常规手术流程,除肺静脉消融外也会常规进行上腔隔离。唐教授表示PFA技术是非常简单高效的,部分年轻医生在2-3台后基本就可以独立完成手术,这给了青年术者更多的操作信心。唐教授强调了麻醉团队配合对于PFA手术高效开展的重要意义,通过与麻醉团队的良好合作,一般在下午17点前已经完成至少8台脉冲房颤手术,大大提升了医疗团队的运行效率。



在讨论环节中,各位嘉宾对临床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和分享。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谭虎教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王海雄教授对于不同形状的PFA导管的应用感受进行了探讨,肯定了花瓣网篮可变形导管对于PVI贴靠的优势,指出通过二维影像下导管变形来判断贴靠一般都是可靠的,并表示该形状设计对于肺静脉隔离的长期有效性已经经过了临床数据的支撑和验证。长海医院黄松群教授与梁卓教授就如何进行两肺静脉之间的消融贴靠及后壁消融的操作细节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孙国建教授对于脉冲消融的手术效率非常认可,特别指出了PFA技术在后壁消融中的效率优势。同时,就三峡消融和上腔隔离的操作细节与胡宏德教授进行了交流探讨。对于脉冲消融手术中的风险管理也是专家们关心的重点话题之一,南京鼓楼医院赵英明教授与胡教授就冠脉痉挛与溶血风险管理的话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崔海明教授对于小心房及右下肺难到位话题与唐闽教授进行了细致交流,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武扬教授也着重了解了对于避免冠脉风险的实操方法。山东省立医院宋尚明教授对PFA能量对传导系统的影响非常关注,提出疑问:PFA技术对于窦房结房室结损伤风险度如何?唐闽教授表示,无论是先前的动物实验还是目前在百余例消融中未出现过窦房结或房室结的长期损伤,无需过分担心。



在本次活动的总结致辞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王云龙教授表示:PFA技术让更多的年轻术者有信心、有热情将房颤手术做好,这也充分的体现出来脉冲技术的简洁与成熟,并提出寄语:期待未来脉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希望三维系统结合下的波科PFA房颤解决方案能早日为国内病患服务。

阅读数: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