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RA 2025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陈学颖教授团队关于HeartSync-LBBP研究结果重磅发布

2025年3月30-4月1日,欧洲心律协会年会(EHRA 2025)在奥地利维也纳盛大举行。在大会首日的最新科学研究(Late-Breaking Science,LBS)专场上,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团队的陈学颖教授公布了HeartSync-LBBP研究结果,表明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中,左束支起搏(LBBP)长期疗效优于双心室起搏(BVP)。



研究背景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意义重大,而LBBP作为一种新兴技术,逐渐成为BVP的潜在替代方案。此前,虽有小型随机对照试验和一系列非随机研究对LBBP和BVP进行探索,但一直缺乏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者对长期预后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团队开展了HeartSync-LBB 试验,旨在填补这一空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研究设计


HeartSync-LBBP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人员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胸科医院等6家医院,入选了200例患有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且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患者,将他们按1:1随机分为LBBP组和BVP组。


研究设定了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如纳入标准包括年龄在18-80岁、窦性心律且完全性LBBB、优化药物治疗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仍≤35%且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II-IV级、预期生存>1年等;排除标准涵盖拒绝参与研究、有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心脏移植或等待心脏移植、既往植入起搏器、三尖瓣机械瓣植入、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怀孕等多种情况。在植入手术方面,LBBP要求起搏形态符合特定标准且LBB夺获阈值≤1.5 V/0.4 ms,若不成功则交叉为BVP;BVP则按标准方式进行,出现解剖变异等问题时进行交叉处理。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率和心力衰竭住院(HFH)的复合结局,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率、HFH以及超声心动图反应(LVEF改善>5%)/ 超反应(LVEF改善≥15%或LVEF≥50%)。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中位36(33, 39)个月的随访期内,LBBP组的主要终点发生率显著低于BVP组(P<0.01),风险比为0.26(95%CI 0.12-0.57)。亚组分析表明,在不同年龄、性别、是否患有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不同基线 QRS 持续时间、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亚组中,LBBP均展现出优势 。



在次要终点方面,LBBP组的HFH发生率显著低于BVP组(P<0.01),但两组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此外,LBBP组在QRS持续时间、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等方面的改善均优于BVP组,且在6个月和最后一次随访时,LBBP组的超反应率也更具优势。




来自丹麦的Jens Cosedis Nielsen教授作为现场讨论嘉宾首先对这项研究的公布表示祝贺,并肯定了研究结果的重大意义。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问题,陈学颖教授逐一回答,现场讨论过程热烈。


会后陈学颖教授表示,非常荣幸代表研究团队受邀在EHRA2025作为LBS汇报HeartSync-LBBP研究的结果。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在慢性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中对比LBBP和BVP长期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然而,研究人群中男性、非缺血性心肌病比例高、均为中国人群、研究中心均为中国有丰富经验的中心等等这些局限性,限制了研究结果扩大至其他种族、其他病因的患者,目前临床上将LBBP作为慢性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首选策略仍为时尚早。


欧洲心律协会(EHRA)是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下属分支机构,也是欧洲心律失常领域的领军机构,由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名成员组成,包括医生、心律学家、年轻的电生理学家、护士和相关专业人士。EHRA旨在为全世界起搏电生理专家提供专业培训,推动项目研究、推广专科技术、制定诊疗标准。


HeartSync-LBBP研究还被选为本次EHRA 2025大会16项最新科学研究(LBS)中最喜欢的三项之一,将在4月8日的EHRA 2025热点“EHRA 2025 Congress Highlights: our three favourite Late-Breaking Clinical Trials”线上会议继续深入讨论。



阅读数: 4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