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HC 2025|第六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开幕:创新引领,超声介入手术车点亮结构“心”纪元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从临床探索到体系化建设,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条不断摸索、总结、发展的中国结构性心脏病防治道路。”


4月12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健康促进会与《中国循环杂志》社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CSHC 2025)北京隆重开幕。来自五湖四海的“结构人”相聚于此,共同书写着中国结构性心脏病防治事业的独特发展篇章。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


大会主席、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陆海天主任(线上),外交部国际司孙旭东先生,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纪委书记邵梦女士,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窦恩勇先生,珍惜生命基金会总干事郭子源女士,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秘书长王珂先生,意大利心脏介入协会主席Francesco Saia教授,PCR London Valves主席、意大利圣拉斐尔科学研究医院Francesco Maisano教授,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Yeo Khung Keong教授,日本SHIN-KUKI General医院Osamu Hashimoto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


大会执行主席、联合国首席技术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潘湘斌教授主持了开幕仪式。


潘湘斌教授主持


开幕致辞

步履不停,合力推动诊疗水平高质量发展

▼▼▼

胡盛寿院士致辞


胡盛寿院士在致辞中表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的关注热点。面对医疗资源和发展不均衡,传统治疗方式亟待改变等挑战,过去十年间,阜外医院在各方力量的领导支持下,在经导管二尖瓣修复、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主动脉瓣置换等领域,从方法学到植入器械研发,已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特别是在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新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探索完善,通过规范技术流程,形成完整的诊疗体系,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加精准的诊疗服务。


“让我们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用认真的科研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持续完善技术诊疗体系,共同推动心血管诊疗技术的高质量发展!”胡盛寿院士呼吁大家继续携手,充分开展学术交流及研究合作,共同为提升我国结构性心脏病治疗水平努力。


共同见证

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推广项目:2025年超声介入手术车启航

▼▼▼


小小的移动手术车上如何能完成重大的心脏手术?本次开幕式现场,超声介入手术车揭开了“神秘面纱”。现场领导和专家共同见证了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推广项目:2025年超声介入手术车正式启航。


启动合影


“3、2、1启动!”在倒计时声中,受邀嘉宾共同上台,将钥匙插入启航车,开启了2025年超声介入手术车全球巡回手术的征程。在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开幕式现场与山东和江西的超声介入手术车进行了连线。




在山东威海的生产基地,一排排整装待发的手术车映入眼帘。这些看似普通厢式货车的车辆,实则集成了诸多中国“智”造的先进技术,确保了即使在复杂环境下手术也能顺利进行。未来,手术车还将继续优化升级,将优质医疗资源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威海港口,一台手术车刚刚完成海外医疗任务成功回国,而在江西上饶鄱阳县,江西省人民医院团队乘着手术车已顺利抵达,并成功完成了两例手术。


超声介入手术车将心脏介入手术从传统医疗模式转变为“上门手术”,承载着中国自主创新的技术理念,充分展现了新质生产力的丰硕成果。从国际到国内,这辆跨越山海的“爱心大篷车”以超声引导技术为核心,将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偏远基层,为更多国家和地区患者带来了希望和福音。


陆海天主任致辞


Francesco Maisano教授致辞


邵梦女士致辞


Yeo Khung Keong教授致辞


窦恩勇先生致辞


郭子源女士致辞


Osamu Hashimoto教授致辞


这一点也是此次启航仪式上致辞嘉宾们交流的共识:


陆海天主任、Francesco Maisano教授、邵梦女士、Yeo Khung Keong教授、窦恩勇先生、郭子源女士、Osamu Hashimoto教授不约而同地提到,由阜外团队原创的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实现了“不开刀、不用放射线、局部麻醉即可完成”的心脏介入治疗,彻底颠覆了传统放射线引导的手术模式。作为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推广项目,这项变革性技术有效提升了医疗条件有限的偏远地区和国家的结构性心脏病手术可及性,为解决全球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期待未来,超声介入手术车搭载更多数字化技术,持续整合优化各项功能,让中国公益、中国技术、中国医疗走向更多有需要的地方,让世界共享中国制造的最新成果,也为科技发展注入更多人文温度。


“让我们携手合作,以实际行动诠释医者无国界的时代内涵,共同托举‘健康丝路’的伟大愿景,以仁心仁术编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主旨发言

用新质生产力打造心血管诊疗新模式

▼▼▼

潘湘斌教授讲课


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以创新范式,在当前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主旨发言环节,潘湘斌介绍了超声引导介入技术的应用价值,探讨了其在心脏手术治疗中的创新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团队首创的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通过单纯超声引导器械从外周血管进入心脏,远距离操作器械治疗心脏病。实现了“不开刀,无放射线,甚至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治疗心脏病”。目前团队可以通过无放射线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关闭不全、心房颤动、心律失常等多种复杂手术,还实现了手术车上门手术、机器人远程手术。

该技术不但消除放射线等医源性损伤,而且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将心脏手术从要到大城市、大医院找大医生做的“重大手术”转变成“门诊手术”,甚至“上门手术”,为医疗资源贫瘠的国家和地区解决了致命的可及性问题。高度契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对人类生命健康保护的呼吁。目前,该技术以“降低成员国医疗服务能力差异”的巨大贡献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国家技术发明奖”,被联合国评选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推广项目,获得联合国资金及全球体系的支持,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推广,服务国家战略,惠及全球民生健康福祉。2024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庆祝建国75周年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之《国之重器》篇章中,将“超声引导心血管病介入技术”,与“两弹一星”、航天登月、深海潜水器等七项技术成果并列,作为大国重器的杰出代表进行展示,充分彰显了阜外团队凭借以中国技术促进民心相通,有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专业实力。团队已经到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等30余个国家开展现场手术并传授中国技术。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敏锐洞察学科发展趋势,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提前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最早在国内成立结构性心脏病复合技术团队。经过多年发展,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治疗技术已经由一项技术逐渐演变成一套成熟的方法学。基于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治疗技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及合作伙伴已经发明治疗不同心血管疾病的新技术17项,获专利65项,医疗器械证23项, 颁布指南及规范3部, 制定国际IEEE标准及国家标准1部,项目成果推广到近70个国家的1000多家医疗机构。阜外团队用底层方法学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创全新医疗器械序列,帮助中国企业抢占产业制高点。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的种子持续破土而出,立足于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技术方法论体系日臻完善。中国心血管医生用实际行动守护心脏健康,用底层方法学激发新质生产力动能,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着中国力量。


CSHC 2025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宏大的格局和更开阔的视野,聚焦领域内一系列关键议题与前沿科技成果,打造了一个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相信通过持续的创新与合作,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将迈向更广阔的世界,在实现“健康的心脏、更好的生活”这一目标上与全球同行携手共进,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阅读数: 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