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维,脉极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功完成全国首批VARIPULSE脉冲消融导管指导下房颤消融手术


近日,四川大学医院心内科电生理专家团队,成功完成全国首批VARIPULSE脉冲消融导管指导下的房颤消融手术该技术通过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CARTO 3)与脉冲电场消融(PFA)的深度整合,实现了房颤治疗的精准定位与安全消融,标志着我国房颤治疗正式迈入“三维可视化脉冲消融”时代。


此次手术的顺利开展,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该院在脉冲消融领域的临床经验,体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创新引领的不懈追求以及在房颤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将让广大房颤患者受益于全球领先的医疗技术和服务,为他们的生活质量带来提升与改善。



专家视角:技术创新驱动临床获益,房颤治疗“脉”入新领域


作为VARIPULSE的全国首批使用者,付华教授表示:“精准的三维系统指导对于脉冲电场消融治疗房颤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术者实现更真实可靠以及可复制的肺静脉电隔离及长期的治疗效果。”


曾锐教授表示:“VARIPULSE导管与CARTO系统的完美整合,可以进一步增加脉冲消融房颤手术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同时,更细的鞘管可以增加操控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胡宏德教授表示:“VARIPULSE脉冲消融导管结合CARTO 3 V8系统可以实现房颤消融手术建模标测和消融的全套解决方案,优化手术流程,提升手术效率。”


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持续推进房颤诊疗体系的建设,始终紧跟国际前沿技术的步伐。从传统的射频消融、冷冻球囊到最新的脉冲电场消融,科室不断拓展治疗手段,致力于为房颤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未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顶尖医学研究机构的合作,探索更多创新性技术与治疗模式,推动房颤诊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医院将致力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向基层医院提供先进技术的培训和支持,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房颤诊疗水平,造福更多患者。





房颤危害与治疗革新:从传统消融到脉冲技术突破


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表现为心率快且不规则,心房有效收缩减少,我国患病人数已超2000万。其导致血栓栓塞事件等在内的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


当前,针对房颤患者的治疗以节律控制为优,大量比较节律控制策略的研究证明,导管消融在控制节律、改善心功能及预防脑卒中等多方面具有优势。


近几年,除了主流的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之外,以PFA为代表的新型消融能量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即利用短时程高电压产生的多个脉冲波同时进行能量释放,可在细胞膜上产生不可逆的微小孔道,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坏死。




接受本次手术的患者多年受心房颤动困扰,且心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增大,若不进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将有极大的心衰和血栓栓塞的风险。面对这样一位患者,付华主任带领团队对病例资料、手术安全性和患者获益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和综合考虑后,一致决定使用最新上市的VARIPULSE脉冲消融导管为该患者进行治疗。


术中数据显示,单台手术平均时间缩短至120分钟以内,肺静脉隔离时间仅需20多分钟,术中射线量降低至传统消融方式的60%以下,且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大幅缩短。



真三维,脉极智!VARIPULSE:三维融合技术赋能精准消融



1.



三维解剖重建,手术路径实时追踪


VARIPULSE可与CARTO系统无缝集成,全程三维可视,能够还原左房解剖,追踪消融损伤路径,帮助术者以更安心、高效的方式开展手术。它不仅能与心腔内超声(ICE)产品进行整合提供实时成像,保障低/零射线手术的顺利开展还可通过局部阻抗TPI显示电极与组织的贴靠程度,来确保有效放电。


2.



脉冲消融优势:高效性与安全性并重


临床数据显示,VARIPULSE在欧洲inspIRE试验中,通过对186名患者的临床研究,实现随访12个月0%主要不良事件(包括肺静脉狭窄、心房食管瘘、血栓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或心肌梗死等),接受优化PFA治疗方案的患者12个月的临床成功率近80%且整合CARTO 3的PFA平台X线透视时间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也更短




脉入心境,重塑“心”未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此次成功开展全国首批VARIPULSE导管房颤脉冲消融手术,不仅彰显了其在心律失常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治疗选择。随着脉冲消融技术的普及与优化,“房颤可治、可控”的目标正加速照进现实,为“健康中国”建设再谱“心”篇。


阅读数: 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