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维,脉极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完成全国首批VARIPULSE脉冲消融导管指导下房颤消融手术


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张金盈教授团队的带领下,成功完成全国首批VARIPULSE脉冲消融导管指导下的房颤消融手术。该技术通过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CARTO 3)与脉冲电场消融(PFA)的深度整合,实现了房颤治疗的精准定位与安全消融,标志着我国房颤治疗正式迈入“三维可视化脉冲消融”时代。


此次手术的顺利开展,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该院在脉冲消融领域的临床经验,体现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创新引领的不懈追求以及在房颤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将让广大房颤患者受益于全球领先的医疗技术和服务,为他们的生活质量带来提升与改善。



专家视角:技术创新驱动临床获益,房颤治疗“脉”入新领域


作为VARIPULSE的全国首批使用者,陶海龙教授表示:“三维PFA优势非常明显,不依赖射线,手术可实现低零射线。术中相较于其他能量治疗需要观察的指标少,速度快,手术流程很安心。” 


刘刚琼教授介绍说:“CARTO三维脉冲消融技术较二维脉冲消融技术更精准,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腔内超声实时监护,精准显示导管位置与心脏组织的贴靠,量化消融标记消融灶,能显著提高脉冲消融的成功率,同时可以脱离射线,降低医患的辐射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也极大缩短手术时间。”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电生理团队在张金盈主任的带领下,2024年初河南省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我省首个专门的心血管病防治研究机构,研究院依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旨在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强大的科研支撑和临床服务,着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产学研防一体的创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医学研究平台。通过一年多的专业整合,学科细化,突出优势,我院心律失常亚专业已跻身国内一流水平行列,包括河医院区刘刚琼教授团队、张彦周教授团队,东院区陶海龙教授团队和南院区陈英伟教授团队。团队精准锚定临床诊疗中的"卡脖子"难题,以创新为驱动,全力推进新技术新业务研发应用,为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提供了有力支撑。




房颤危害与治疗革新:从传统消融到脉冲技术突破


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表现为心率快且不规则,心房有效收缩减少,我国患病人数已超2000万。其导致血栓栓塞事件等在内的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


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表现为心率快且不规则,心房有效收缩减少,我国患病人数已超2000万。其导致血栓栓塞事件等在内的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


近几年,除了主流的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之外,以PFA为代表的新型消融能量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即利用短时程高电压产生的多个脉冲波同时进行能量释放,可在细胞膜上产生不可逆的微小孔道,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坏死。



接受本次手术的患者多年受心房颤动困扰,经常性胸闷、心悸,肢体乏力。面对这样一位患者,张金盈主任带领团队对病例资料、手术安全性和患者获益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和综合考虑后,一致决定使用最新上市的VARIPULSE脉冲消融导管为该患者进行治疗。



术中数据显示,单台手术平均时间缩短至80分钟以内,肺静脉隔离时间仅需5分钟/支,术中射线量降低5以下,且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大幅缩短。



真三维,脉极智!VARIPULSE:三维融合技术赋能精准消融



1.



三维解剖重建,手术路径实时追踪


VARIPULSE可与CARTO系统无缝集成,全程三维可视,能够还原左房解剖追踪消融损伤路径,帮助术者以更安心、高效的方式开展手术。它不仅能与心腔内超声(ICE)产品进行整合提供实时成像,保障低/零射线手术的顺利开展,还可通过局部阻抗TPI显示电极与组织的贴靠程度,来确保有效放电。


2.



脉冲消融优势:高效性与安全性并重


临床数据显示,VARIPULSE在欧洲inspIRE试验中,通过对186名患者的临床研究,实现随访12个月0%主要不良事件(包括肺静脉狭窄、心房食管瘘、血栓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或心肌梗死等),接受优化PFA治疗方案的患者12个月的临床成功率近80%且整合CARTO 3的PFA平台X线透视时间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也更短。




脉入心境,重塑“心”未来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此次成功开展全国首批VARIPULSE导管房颤脉冲消融手术,不仅彰显了其在心律失常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治疗选择。随着脉冲消融技术的普及与优化,“房颤可治、可控”的目标正加速照进现实,为“健康中国”建设再谱“心”篇。


阅读数: 1602
留言请输入昵称
发送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