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提升医院心衰规范诊治能力,携手推动心衰中心建设发展。2025年4月18日“心衰规范诊疗管理系列全国巡讲—河北省省级培训班”于线下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心衰中心主办,会议邀请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傅向华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郝国贞教授、湖北省人民医院胡喜田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谷新顺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李树仁教授、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赵玉英教授、邯郸市第一医院韩丽英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傅阳教授参加。众多医师参与学习,共话心衰规范化诊疗,推动心衰中心建设发展。
主席致辞
▼▼▼

傅向华教授在致辞中对长期关心支持心衰中心建设的领导和同仁表示感谢。近年来,我国心衰防治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2614家医院注册建设心衰中心,其中987家通过认证,成立25个省级心衰中心和84个地市级心衰中心,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心衰诊疗网络体系。心衰中心持续推进《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实施与落地,越来越多的二级和基层医院参与建设,地市级联盟的成立对加速构建心衰诊疗体系、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规范患者诊疗过程意义重大。此次培训班旨在提升医院心衰规范化诊疗能力,强化诊疗理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为提升河北省整体心衰诊疗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傅向华:心衰中心建设意义及进展规划

傅向华教授指出心衰中心建设对于提高心衰诊断、治疗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中国心衰发病率和患病率较高,2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1.1%,患者数量庞大,且心衰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心衰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和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梗后心衰发生率高。然而,目前在早期诊断、治疗规范性以及非药物治疗手段的应用上仍存在不足。
中国心衰以老年人居多,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常见,治疗现状欠佳,死亡率高。为改进心衰治疗,需规范诊疗流程,建立心衰管理培训班和闭环管理体系,加强随访和分级诊疗,提高治疗规范性,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并深入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衰分型和管理方法。
在心衰中心建设方面,近年来中国心衰中心数量不断增加,河北省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作为示范基地,在心衰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重症心衰救治方面成果显著。未来心衰中心的工作重点包括加强信息化管理,优化数据控制,提高常态化管理水平;提高标准化治疗的规范性;加强心衰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促进相关研究和论文发表;推动心衰中心的再认证工作,确保心衰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心衰的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心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郝国贞:心衰中心认证意义及建设标准解读

郝国贞教授介绍了心衰中心的认证意义、建设标准、认证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他指出中国心衰患者基数大、病死率高,目前存在检测不足、随访率低等问题。心衰中心建设旨在规范诊疗,建立培训和管理体系,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国家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心衰中心建设,目前全国已有2600多家建设单位,近1000家通过认证。
认证标准包括基本条件、规范化诊疗、质量控制、多学科协同管理、培训教育和持续改进机制等。心衰中心分级管理明确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职责。心衰管理团队由多学科人员组成,诊断与评估基于病史、检查等。治疗流程包括药物和器械治疗。持续改进需制定流程和质量改进计划。认证流程包括申请、数据填报、质量报告查看等,现场核查后执委会投票授牌。质量控制涉及检测指标、药物使用和随访率等。
谷新顺:心衰中心指控考核方案与质控指标解读

谷新顺教授汇报了心衰中心指控考核方案与质控指标解读。心衰中心的质控体系包括认证标准和质控指标,从2017年到2022年不断更新完善,涵盖医院条件、诊治规范、培训教育及持续改进四大要素。质控指标分为标准版和基层版,针对不同级别心衰中心,侧重不同内容,标准版侧重疑难危重症诊治,基层版侧重慢性心衰康复期管理。质控内容包括过程指标、结果指标及住院出院后一体化考核,共21项基本指标和4项不计分指标。质控对象为已认证或待认证的心衰中心,分级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医院级,各级分工明确。质控平台分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院级平台,内容涵盖心衰诊治流程、诊断治疗评估规范化、院内诊断、BNP检测、超声应用、用药情况等。
数据管理是质控重要环节,要求数据真实、完整、准确、可溯源和及时,填报数据时,申请认证单位标准版需300例以上,基层版需100例以上,已通过认证单位标准版每月至少上传10例,基层版每月至少上传8例。质控指标包括数量、诊断、住院用药、随访、随访用药、药物剂量达标及预后等七个维度。
李树仁:现代中药治疗心力衰竭进展

李树仁教授中分享了现代中药治疗心力衰竭进展。心力衰竭具有高患病率和高病死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衰患者数量持续增加。治疗方面,现代医学的“新四联疗法”已成标准,这些药物显著改善了心衰患者的预后。然而,真实世界中,心衰患者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使用比例和目标剂量仍存在不足,低血压、肾功能受损或高血钾是主要耐受性问题。
芪参益气滴丸是一种中成药,其主要成分包括黄芪、丹参、三七和降香,具有补气活血、改善心脏功能和微循环等功效。多项研究和临床指南推荐其用于心衰治疗,尤其是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色。例如,在缺血性心衰患者中,芪参益气滴丸可显著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评分。此外,它还被纳入《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和《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作为标准治疗的补充,进一步证实了其在心衰治疗中的价值。
赵玉英:2024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赵玉英教授对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了详细解读。她指出,新指南在心衰分类中新增了射血分数改善的心衰(HFimpEF)亚型,强调即使射血分数提升至40%以上,患者仍需继续使用指南推荐药物。在心衰分期方面,更新了A、B、C、D四个阶段的定义,尤其强调A期为心衰风险期,B期为心衰前期,这两个阶段的患者五年生存率较高,应及早干预。诊断流程中,进一步细化了BNP和NT-proBNP在心衰诊断中的重要性,并要求BNP诊断标准达到80%以上。
在治疗方面,新指南强调了全生命周期的心衰管理,从危险因素干预开始,关口前移。对于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推荐使用ACEI/ARB/ARNI等药物。在慢性心衰管理中,新四联用药成为标准治疗方案,同时强调了利尿剂、SGLT2抑制剂等药物的重要性。对于晚期心衰患者,新增了终末期和晚期心衰的定义标准,强调心脏移植和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应用。
此外,指南还细化了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的管理流程,强调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并针对不同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患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建议。同时,新增了心衰患者教育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症状监测、药物依从性、生活方式干预等,还强调了对ICD和CRT等器械植入的教育。总体而言,新指南更加注重早期干预、规范化治疗以及患者教育,旨在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
韩丽英:优秀心衰中心建设分享

韩丽英教授分享了邯郸市第一医院心衰中心的建设经验。医院的心衰中心成立于2017年,组织架构完善,由书记领导,副院长、医务科长及心内科主任等担任要职,并设有心血管中心办公室负责日常运营。心内科是国家级重点临床专科,拥有六个病区及多种先进设备,全面开展介入手术等技术,还申报了胸痛中心、瓣膜中心等多个中心。在治疗方面,医院常规开展钙化病变治疗、电生理消融等技术,并在结构性心脏病等领域取得成绩。
心衰中心注重多学科协作,邀请国内外专家交流,还建立了急性心梗60分钟圈计划,提升区域协同能力。在质量管理上,医院在HIS系统中植入心衰指控指标,确保数据完整、及时、准确,并通过随访平台加强患者管理。未来,医院将继续提高随访质量,完善心衰数据库,深入建设心衰中心联盟,注重双心治疗,推动心衰中心建设持续发展。
傅阳:心衰中心病例分享

傅阳教授讲述了一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救治过程。患者为29岁男性,因活动后气短10年加重7天入院。患者有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家族中有心力衰竭病史。入院时患者心力衰竭症状严重,心功能IV级,超声心动图显示全心扩大,EF值仅为30.8%。治疗团队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利尿、扩血管、正性肌力支持、纠正低蛋白血症及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措施,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方案。经过15天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体重下降,心功能好转后出院。出院后继续遵循指南进行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能够有效治疗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该病例体现了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全面评估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通过精准的药物调整和多学科合作,成功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会议总结
▼▼▼

会议即将结束,傅向华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会议全方位讨论了心衰中心建设的重要方向。并且他强调心衰中心建设仍在进行中,需要继续努力在河北建设更多更好的心衰中心,通过心衰中心的规范化诊疗,让更多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