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心知著
2025.05.07
第469期
整体及单支冠脉动脉粥样硬化与微循环阻力储备的相关性
刘健、聂文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健心荐语
近些年冠状动脉微循环健康及其临床意义受到广泛关注,但动脉粥样硬化与微循环阻力的关系目前仍不明确。
文章介绍
本研究旨在探索微循环阻力储备(MRR)与冠状动脉整体及单支血管特异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本文于2025年3月发表于EHJ-Cardiovascular Imaging杂志。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PACIFIC 1 研究的事后分析,PACIFIC 1 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头对头对比研究,对比CCTA、SPECT、PET对FFR诊断的阻塞性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本研究主要关注三支血管均可计算、CCTA可用于定量斑块的患者。MRR使用CFR和FFR来计算(如图1)。
图1:MRR计算公式
研究结果
PACIFIC 1研究的208名患者中,本研究最终纳入142例具有完整血流动力学数据的患者,基线信息如图2。血流动力学信息如图3,总体上前降支的FFR和CFR显著更低,但MRR水平在血管间没有显著差异。
图2:基线信息
图3:血流动力学信息
血管水平上,狭窄的前降支血管斑块负荷更高(如图4)。在前降支与回旋支中,斑块体积百分比(PAV)及非钙化斑块百分比(PNCPV)与MRR无关,而在右冠中呈弱相关(PAV, r=-0.24, PNCPV, r=-0.15)。
图4:血管特异性斑块负荷水平
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性别、吸烟、以及整体的PAV水平过高,是MRR减低的可能危险因素(如图5)。
图5:MRR影响因素
结 论
本研究揭示了MRR与整体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相关性,相较于单支血管,微循环功能障碍与整体动脉粥样硬化水平的相关性更强,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与微循环功能受损的相关可能存在系统性原因。
讨论
本研究提示了动脉粥样硬化与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潜在相关性,并进一步发现整体动脉粥样硬化水平对微循环功能的更大影响,为探索二者相关性机制提供证据。但本研究为横断面的小样本研究,结果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证实,未来可对此领域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