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鞘辅助拔除深埋于锁骨下深层组织并与上腔静脉产生严重粘连的起搏器电极导线一例


本文报道一例89岁男性患者,因起搏器囊袋反复感染合并电极导线断裂深埋于锁骨下深层组织,经多次清创及保守治疗无效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采用杂交手术方案,结合外科切开与激光鞘技术,成功拔除严重粘连的断裂电极导线。根据文献统计,起搏器电极导线感染病人如果不进行系统性拔除,一年内死亡率高达32%。该案例为复杂电极导线拔除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提示激光鞘技术在低牵引力条件下的临床应用价值。


病史与诊疗经过


患者于2013年植入双腔起搏器,2023年3月因囊袋感染行起搏器置换术,术后仍反复感染。2023年8月,因纹带棒状杆菌感染,行局部清创、剪断电极导线并植入无导线起搏器。2023年11月,感染再次复发,来我院行囊袋清除缝合术。今年4月份因感染复发,再次到我院进行检查治疗。影像学检查显示电极导线残端深埋于锁骨下深层组织,且锁骨下静脉及上腔静脉均与导线形成闭塞性粘连(图1)。


图1


挑战与决策


患者既往因电极导线被剪断后回缩至锁骨下深层组织,导致无法从囊袋触及导线残端。因上腔静脉造影提示锁骨下静脉及上腔静脉与导线存在闭塞性粘连,常规下腔圈套器拔除存在血管撕裂或导线断裂风险;而外科开胸需同时处理锁骨下静脉及上腔静脉,操作复杂且手术难度极大(文献未见类似成功报道)。若保守治疗则感染持续进展危及生命。为了解决患者病痛,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刘金平院长的指导下,经心血管外科团队多次讨论,由科室首席专家赵金平主任医师朱明林副主任医师陈赵主治医师合作,最终制定杂交手术方案:①外科切开定位深埋电极头端,置入锁紧钢丝加固导线;②应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激光鞘消蚀并分离粘连组织,把电极导线与血管分离。


图2


手术过程


1. 外科切开锁定电极残端


于锁骨下深层组织分离出心房及心室电极头端(图3-6),经心房电极置入锁紧钢丝以增强牵引力(图7-10)。因电极结构损坏,心室电极仅能锁定3-4cm,牵引力微弱(图11-14)。



图3-6 经过小心谨慎探索,分离出心室及心房电极头端,并用钢丝清理电极内部


图7-10 锁紧钢丝顺利进入心房电极锁紧,并用缝线绑紧电极导线与绝缘层


图11-14 由于电极结构损坏,锁紧钢丝只能进入心室电极内部约3-4cm,因此心室电极的牵拉强度非常弱


2. 激光鞘分步消蚀粘连组织


心房电极拔除:上腔静脉造影显示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及上腔静脉完全闭塞,心房电极与锁骨下静脉粘连非常严重,激光鞘逐步消蚀并与外鞘交替使用缓慢前行,使用超硬泥鳅导丝辅助松解粘连组织(图15-18)。耗时1小时成功拔除心房电极,可见长段粘连组织(图19-22)。



图15-18




图19-22


心室电极拔除:因锁定钢丝牵引力不足,以外鞘前向分离为主,激光鞘辅助消蚀,逐步分离粘连组织(图23-36),耗时近1小时,激光鞘联合外鞘经三尖瓣进入心室,发现电极与心室壁严重粘连。因牵引力不足,术者凭借心脏解剖经验精准调整角度,利用激光鞘逐步分离粘连组织,最终经外鞘成功剥离电极,可见长段粘连组织(图27-30)。



图23-26



图27-30


手术效果


术后患者感染得到控制,未发生血管撕裂或心脏损伤等并发症。病理证实电极表面存在致密纤维粘连组织。


经验总结


1. 技术创新性:本例首创“外科+激光鞘消蚀”杂交术式,突破传统拔除禁忌,为深埋电极提供新思路。


2. 技术要点:

- 锁紧钢丝可增强脆弱电极的稳定性,但需精准置入;

- 激光鞘与外鞘交替使用,可减少血管损伤风险;

- 术者需熟悉心脏解剖,灵活调整鞘管角度以应对复杂粘连。


3.  临床启示:囊袋感染需彻底移除整套起搏系统,切不可剪断电极导线深埋于锁骨下组织,否则易致感染迁延不愈(如本案例)。


结论

复杂电极拔除需多技术融合与团队协作。激光鞘在低牵引力条件下展现独特优势,但其操作依赖术者经验与耐心。本案例为类似病变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凸显个体化治疗在起搏器电极导线拔除术中的重要性。



阅读数: 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