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CC: Asia》是《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的子刊,致力于传播亚洲临床前沿、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为展现亚洲心血管研究的最新成果,《JACC: Asia》主编王建安院士亲笔推荐2025年5月刊的前沿摘要,以飨同道。
院士寄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王建安院士

01
心脏瓣膜病全周期管理模式的宝贵经验

郭应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5.01.017
全球心脏瓣膜病患病率迅速增长,影响数百万人并对医疗卫生体系造成显著冲击。尽管过去二十年在疾病进展机制、围术期管理、影像技术和经导管治疗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该疾病仍未获得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充分重视。中低收入国家大量患者面临低检测率、低干预率和低随访率问题,老年及严重合并症患者、术后患者的全面管理欠缺,导致较高的死亡率。近期,来自华西医院的郭应强教授团队发表了最新文章,聚焦医疗体系内心脏瓣膜病治疗的现存缺陷,探讨已实施的全周期管理这一现代管理方案,旨在提升患者生存预后。
过去数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治疗方法发生显著变化。人口老龄化使原发性(退行性)疾病患病率上升,心血管影像技术进步和治疗方案优化改善了心衰患者生存率,促使继发性(功能性)疾病更为凸显。然而,从诊断到随访的全流程管理常呈现碎片化,显著偏离国际指南建议,这种“不完整且分散”的患者管理模式可能导致管理不佳,尤其在老年合并症患者中,死亡率增加,给卫生系统带来重大挑战。

近期国际指南强调提升心脏瓣膜病患者管理标准,倡导建立由多学科心脏团队组成的心脏瓣膜门诊。在欧美等高收入地区,主流模式为会诊制门诊,由心脏病专家和护士协作,该模式提升了管理协调性、减少管理碎片化、可控制成本并改善预后。但中低收入国家得卫生系统存在差异,患者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素养较低,初级保健系统薄弱,地区差异显著,导致管理和治疗不均衡,发达国家模式不宜直接复制推广。本文聚焦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揭示当前疾病负担,识别诊断和管理的不足和差距,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改进建议。
综述要点
心脏瓣膜病患病率的上升凸显了改进全球管理策略的紧迫性。
由多学科团队支持的心脏瓣膜门诊为疾病管理提供创新方案。
全周期管理强调早期诊断、标准化治疗和定期随访。
未来需开发可推广、可负担的终身管理模式,降低相关死亡率。
02
野生型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日本多中心调查

Yoshihiro Seo
名古屋市大学医学研究生院心脏病学系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5.01.016
心脏淀粉样变(CA)是一种由心肌淀粉样物质沉积引起的浸润性心肌病。已知有两种蛋白质前体是CA的主要病因:由骨髓浆细胞产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AL);主要由肝脏合成的转甲状腺素蛋白(TTR)。由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物质(ATTR)引起的淀粉样变可根据TTR基因的遗传变异进一步分为野生型转甲状腺素蛋白(ATTRwt)或遗传性/变异型转甲状腺素蛋白(ATTRv)。CA治疗的重大挑战是,无论是AL-CA还是ATTR-CA,预后均较差。未经治疗的AL-CA平均生存期<6个月,而ATTRwt-CA据报道诊断后的生存期为2至3年。
据先前报道,ATTRwt-CA的发病率比通常认为的要高,在伴有左心室肥厚的老年患者中发病率高达10%,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为14%,在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高达15%。ATTRwt-CA是老年患者心力衰竭鉴别诊断中的重要疾病,因为它是一种迟发性疾病。然而,检测ATTRwt-CA仍然存在困难,一些学者讨论了ATTRwt-CA的早期临床表现和相关特征,并提出了诊断流程。此外,锝-99m-焦磷酸盐或羟基亚甲基二膦酸盐心肌显像在诊断ATTRwt-CA中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其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如果在疑似CA的患者中排除了AL-CA,那么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将更高。因此,诊断ATTRwt-CA的关键首先是怀疑CA,然后通过筛查血清或尿液中的单克隆成分来排除AL-CA,最后对疑似CA的患者进行锝-99m-焦磷酸盐或羟基亚甲基二膦酸盐心肌显像。在任何诊断建议中,超声心动图都具有巨大潜力。然而,超声心动图评估在其诊断过程中仍未发挥足够作用。全面了解ATTRwt-CA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将有助于更准确地通过超声心动图筛查诊断ATTRwt-CA,并推动后续的诊断。
因此,我们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分析经组织学证实心肌存在淀粉样物质沉积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数据,来确定ATTRwt-CA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本研究旨在确定能够区分ATTRwt-CA与AL-CA和ATTRv-CA的超声心动图特征。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明确ATTRwt-CA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并将其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型心脏淀粉样变(AL-CA)和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型心脏淀粉样变(ATTRv)进行区分。
方法
我们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确定ATTRwt-CA的超声心动图特征。J-CASE研究(Japan Cardiac Amyloidosis Survey of typical Echocardiographic findings)分析了311例经组织学证实心肌存在淀粉样物质沉积且诊断为转甲状腺素蛋白型CA或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型C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数据。
结果
在该队列中,172例患者(55.3%)被诊断为ATTRwt-CA。多元判别分析显示,左心室肥厚伴更广泛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 mass index)但室间隔增厚相对较轻,以及最大乳头肌直径增大,是ATTRwt-CA的重要超声心动图特征。除患者因素(如高龄、男性、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腕管综合征和阵发性心房颤动)外,包含这些超声心动图特征的判别模型在区分ATTRwt-CA与其他亚型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判别能力(当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最大值时,准确率为83.8%,阳性预测值为86.0%,阴性预测值为81.4%)。
结论
在J-CASE数据集中,左心室肥厚伴更广泛的左心室质量指数但室间隔增厚相对较轻,以及乳头肌直径增大,是ATTRwt-CA的重要超声心动图特征。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更准确地通过超声心动图筛查诊断ATTRwt-CA,并推动后续包括多模态成像在内的综合临床诊断流程。
03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球囊扩张至CK-MB峰值时间的预后意义

Kentaro Jujo
埼玉医科大学埼玉医疗中心心脏病学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4.12.013
心脏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诊断和梗死面积评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广泛使用的生物标志物中,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水平已被发现与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率相关。因此,CK-MB值常被用于AMI患者的风险分层。然而,CK-MB的释放取决于再灌注情况,通过急诊PCI成功再灌注会导致更高的CK-MB峰值水平和更快的达到峰值时间。因此,如果仅关注PCI术后的CK-MB峰值水平,可能会混淆高CK-MB峰值水平是预后不良还是成功再灌注的表现。
此外,如果CK-MB达峰时间反映了AMI的再灌注情况,那么可以合理推测,达到CK-MB峰值的时间也可能对预后产生影响。然而,这些关系尚未得到充分验证。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多中心注册研究旨在调查AMI患者PCI术后CK-MB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从球囊扩张至CK-MB峰值(BP)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本研究有望为接受PCI的AMI患者危险分层中CK-MB水平的最佳解读提供参考,并改善对这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后评估。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阐明AMI患者中BP时间与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
方法
在这项多中心观察性研究中,纳入了935例接受直接PCI且最终血管造影达到TIMI血流3级的AMI患者。入院时及PCI术后每3小时测量CK-MB水平。根据BP时间阈值553分钟,将患者分为两组:长BP时间组(n=183)和短BP时间组(n=752)。
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67岁,中位BP时间为334分钟(Q1-Q3:248-491分钟)。长BP时间组中男性患者比例较高,且既往有PCI史的患者比例也较高。长BP时间组的心血管死亡率显著高于短BP时间组(log-rank检验:P=0.002)。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BP时间延长与心血管死亡率增加独立相关(HR:2.63;95% CI:1.19-5.78)。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AMI患者中,BP时间与1年心血管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作为一个易于评估的参数,BP时间可作为直接PCI后患者早期死亡率危险分层的有价值工具。
04
用于预测心脏术后心源性休克风险的评分系统

侯晓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5.01.007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其全因死亡率接近50%。不同严重程度的休克患者对临床干预的反应差异明显不同。因此,对CS严重程度的评估是管理CS患者的关键步骤,通常会影响后续治疗决策。在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中,2%至6%会发生心脏术后心源性休克(postcardiotomy cardiogenic shock,PCS),与较高的死亡率相关。与心脏内科治疗相比,心脏外科手术具有以下特点:1)疾病谱更广;2)通过修复病变组织来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导致更大的创伤和更强烈的术后应激反应;3)手术期间使用全身麻醉,部分患者需要心脏停跳液并依赖体外循环来维持全身灌注,这也会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因此,纳入该队列的标准应与心脏内科治疗使用的标准有所不同。然而,目前缺乏用于评估心脏术后患者CS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
2019年,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CAI)开发了一种新的CS分期方案。基于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程度,该SCAI分期方案将有发生CS风险的患者分为5个严重程度(A-E阶段),从“有CS风险”到“极端CS”。然而,很少有研究评估基于SCAI的CS分期系统在心脏术后患者中的效用。近期,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的侯晓彤教授团队发表了最新研究《Using a Cardiogenic Shock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Predicting Postcardiotomy Shock Mortality》,该项研究旨在评估用于界定CS各阶段的参数以及基于SCAI的CS分期系统在心脏术后患者中的诊断效用,从而为该患者群体的预后预测提供依据。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定义CS各阶段的参数,以及心脏术后(postcardiotomy,PC)-SCAI分期方案在心脏手术患者中的诊断效用,以预测该队列的预后。
方法
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了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手术的8335名成年患者。根据乳酸水平和所接受的干预措施类型(包括血管加压药和机械循环支持系统),将该队列分为5组。主要终点为住院死亡率。
结果
该队列中有970名(11.1%)患者出现了心脏术后心源性休克(postcardiotomy cardiogenic shock,PCS)。PC-SCAI CS分期的分布如下:A期4747例(57.0%),B期2658例(31.9%),C期779例(9.3%),D期64例(0.8%),E期87例(1.0%)(P < 0.001)。住院死亡率为1.1%(94/8335)。随着PC-SCAI CS分期的增加,住院死亡率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式增加:A期0.4%(19/4747),B期0.8%(21/2658),C期2.8%(22/779),D期7.8%(5/64),E期31.0%(27/87)(P < 0.001)。PC-SCAI CS分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值为0.781(95% CI:0.746-0.815)。
结论
在这一单中心心脏术后人群中,11.1%的患者出现了PCS。PC-SCAI CS分期方案与住院死亡率有良好的相关性。
05
头颈动脉+主动脉CTA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指导作用

郑敏文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4.12.011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累及颈总动脉(CCA)与脑灌注不良和卒中风险增加有关。尽管过去十年间,手术技术的改进有效降低了ATAAD的术后死亡率,但对于术前存在脑灌注不良的患者,预后仍不理想。对于累及CCA的ATAAD的管理策略,仍缺乏共识。
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是评估ATAAD患者的首选方法,在患者选择、手术规划以及预测潜在并发症(如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方面至关重要。然而,常规主动脉CTA的扫描范围有限,限制了术前对重要的头颈动脉进行客观评估。鉴于此限制,以往的一项研究证实了主动脉和头颈动脉联合CTA的可行性。近日,西京医院郑敏文教授发表了最新研究《The Guidance of Head-Neck-Aorta CT Angiography in 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Patients》,该项旨在通过将接受扩展CTA扫描患者与已完成常规主动脉CTA后转诊的患者进行比较,评估扩展CTA方案在ATAAD患者中的手术意义和预后影响。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扩展头颈动脉的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ATAA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纳入接受手术修复的ATAAD患者。术前,215例患者接受了常规主动脉CTA(常规组),220例患者接受了扩展CTA(扩展组)。在扩展组中,手术团队在术前被告知头颈动脉评估结果。主要终点是术后一过性神经功能缺损和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为考虑两组间基线差异,进行了1:1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最终得到154对匹配队列。
结果
在扩展组中,135例患者术前无神经症状,但其中35例(25.9%)表现为CCA重度狭窄或闭塞。CCA重建和插管联合股动脉插管(24.1% vs 5.1%;P<0.001)以及在深低温停循环期间采用双侧顺行选择性脑灌注(56.4% vs 19.1%;P<0.001)在扩展组中更为常用。在匹配队列中,经过logistic回归校正后,扩展CTA与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显著减少相关(调整后OR:0.186;95%CI:0.059-0.587;P=0.004)。
结论
扩展头颈动脉的主动脉CTA方案在术前提供了额外的解剖学信息,有助于调整手术策略,并可能改善ATAAD患者的神经系统预后。
06
累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暴露对服用降脂药物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Yukihito Higashi
广岛大学放射生物学与医学研究所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5.02.015
内皮功能障碍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早期阶段,并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测量肱动脉内皮介导的舒张功能(FMD)是最常用的无创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的方法之一。最近有研究报道,累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暴露量比LDL-C水平更能预测心血管事件。然而,关于内皮功能与累积LDL-C暴露量之间关系的数据有限。因此,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我们评估了未服用降脂药物的受试者中,通过年龄×LDL-C计算的累积LDL-C暴露量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之间的相关性,并发现当累积LDL-C暴露量达到4,000 mg·y/dL时,内皮功能障碍开始出现。然而,目前尚无关于服用降脂药物患者中累积LDL-C暴露量与FMD之间关系的数据。此外,也缺乏关于降低LDL-C暴露量与FMD改善之间关系的数据。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累积LDL-C暴露量对服用降脂药物患者内皮功能的长期影响。
本研究是对FMD-J研究B中的受试者进行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FMD-J研究B是一项在日本进行的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旨在评估FMD评估在患者管理中的应用,随访期为3年。共纳入203例正在服用降脂药物且无心血管疾病史的受试者。

在203例受试者中,平均年龄为64岁;男性比例为48.8%(203例中的99例);高血压患病率为97.5%(203例中的198例),糖尿病患病率为26.9%(203例中的54例),当前吸烟者为10%(200例中的20例)。FMD的中位值为4.9%(Q1,Q3:2.7%,6.5%)。在调整混杂因素后,3次LDL-C测量总和<268.5 mg/dL(平均LDL-C: 89.5 mg/dL)组与≥268.5 mg/dL(平均LDL-C: 89.5 mg/dL)组相比,FMD改善的几率显著更高(OR: 2.12;95% CI: 1.09-4.12;P = 0.028);时间加权累积LDL-C ≥ 89.2 mg/dL组与时间加权LDL-C <89.2 mg/dL组相比,FMD改善的几率也显著更高(OR: 3.01;95% CI: 1.47-6.19;P = 0.003);目标范围内时间低于89.5 mg/dL ≥ 1.5年组与低于89.5 mg/dL <1.5年组相比,FMD改善的几率同样显著更高(OR: 3.13;95% CI: 1.56-6.25;P = 0.002)。对于目标范围内时间低于70、89.2和89.5 mg/dL的每增加1年,即使在调整混杂因素后,FMD改善的几率也仍然显著(OR: 1.97;95% CI: 1.11-3.52;P = 0.022;OR: 1.37;95% CI: 1.10-1.76;P = 0.012;和OR: 1.39;95% CI: 1.08-1.79;P = 0.012)。
07
艾多沙班对左心耳血栓的溶解作用:REFLEX研究

Ji Hyun Lee
韩国盆唐首尔大学医院

复制链接看研究原文: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asi.2025.01.011
对于伴有左心房(LA)和左心耳血栓(LAAT)的心房颤动(AF)患者,其最佳管理策略仍不明确。通常的做法是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联合肝素桥接)并进行严格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直至血栓溶解。然而,随着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逐渐取代华法林用于预防AF患者的卒中,大量病例报告和观察性研究表明,DOACs也可能在有效溶解LAAT。这些新的证据表明,除了其已证实的预防性益处,DOACs可能具有其他潜在作用,既能提供即时且稳定的抗凝效果,又可能促进血栓溶解。
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单臂干预性研究,在韩国9家三级医院开展,X-TRA研究和CLOT-AF研究分别报告了利伐沙班和华法林使血栓溶解的比率约为60%。因此,本研究认为41例患者的样本量足以在95%置信水平下估计艾多沙班60%的疗效,误差范围在±15%以内。
患者招募时间为2021年2月至2022年11月。符合条件的患者年龄在19至80岁之间,患有非瓣膜性AF,生命体征稳定,且在入组前72小时内通过心脏CT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确诊为LAAT。以下患者被排除在外:在开始研究前3个月内发生过任何急性血栓栓塞事件(包括静脉或动脉)的患者、活动性出血患者或存在其他抗凝治疗禁忌症的患者。
入组患者接受艾多沙班的标签剂量治疗。用药3周后,进行随访影像学检查(CT或TEE)以评估血栓溶解情况。若未观察到完全溶解,则继续艾多沙班治疗,并在6周时重复进行影像学检查。此后,再给予6周的艾多沙班治疗。因此,艾多沙班治疗持续时间为12周。
主要疗效终点是经TEE或CT影像学检查确认,在艾多沙班治疗6周后达到LAAT完全溶解的患者百分比。次要疗效终点包括6周时LAAT的变化程度。此外,本研究还评估12周治疗期间的安全性终点。
本研究最初共入组41例患者;有5例患者失访,最终完成研究方案且数据纳入最终分析的患者为36例。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67.5±9.8岁,其中女性患者15例(41.7%)。阵发性AF患者6例(16.7%)。

3周随访影像学检查结果
在开始艾多沙班治疗后的3周随访时,17例患者表现为LAAT完全溶解。8例患者血栓变小,而6例患者血栓无变化。有5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未在3周时进行随访影像学检查:其中1例发生栓塞性脑梗死,1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例出现喉咙痛,1例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例错过随访。
6周随访影像学检查结果
在6周随访时,未对在3周时已达到LAAT完全溶解的17例患者重复进行影像学检查。在最初3周时表现为血栓变小的8例患者中,4例患者表现为LAAT完全溶解,3例患者继续表现为血栓变小,1例患者无变化。在3周时血栓未发生变化的6例患者中,再给予3周艾多沙班治疗后,2例患者表现为血栓溶解,1例患者表现为血栓变小,其余3例患者无变化。
在3周随访时未能进行影像学检查的5例患者中,有3例在6周时进行了影像学检查。其中2例患者表现为LAAT完全溶解,而1例患者无变化。
总之,在36例患者中,经6周艾多沙班治疗后,24例患者(66.7%)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LAAT完全溶解,6例患者(16.7%)表现为血栓变小,4例患者(11.1%)LAAT大小无变化。1例脑梗死患者和1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未能进行随访影像学检查。
安全性终点
在研究期间,观察到若干不良事件。1例患者发生多发性栓塞性脑梗死,导致艾多沙班停药。1例患者发生由右大脑后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继续给予艾多沙班治疗,且3周时的随访影像学检查显示LAAT已溶解。2例患者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别在3周和12周时发生。2例患者发生脑出血,需暂时停用艾多沙班直至出血改善。这两例患者随后均重新开始服药,且3周时的随访影像学检查证实LAAT已消失。1例患者发生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也导致艾多沙班停药。
JACC: Asia编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