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Intervention最新综述:心脏瓣膜介入术后并发症处理(TAVI第三部分)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已成为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的标准治疗,覆盖从低风险到极高风险的全人群。随着TAVI技术向年轻、低危患者扩展及手术量激增,术后并发症的管理成为提升疗效的关键。本文结合《EuroIntervention》最新综述,聚焦TAVI术后血管入路并发症,总结最新TAVI的并发症并阐述其处理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指导。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


TAVI已成为从低风险到高风险的全风险谱系中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的标准治疗选择。随着TAVI向低风险、年轻患者的应用扩展及手术量剧增,认识到TAVI的并发症并了解其处理方法至关重要。以下重点讨论TAVI术后重要并发症及其处理策略(表1,中心插图)。


表1. TAVI术后并发症、预防策略及治疗总结


中心插图: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并发症及处理


四、瓣周反流




在早期使用一代人工瓣膜的TAVI手术中,中度及以上程度的瓣周反流(paravalvular regurgitation,PVR)的发生率约为10%-25%;然而,随着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T,MDCT)评估在优化瓣膜尺寸选择和手术规划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带有外部密封裙边的新一代器械的引入,PVR的发生率已降低至<5%。目前,即使是轻度PVR,是否也会显著增加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问题仍存在争议,不过,如果评估不仔细,中度PVR可能被误判为轻度PVR。


在当代临床实践中,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的评估采用以下三种特定方式: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和主动脉造影。


尽管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o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OE)长期以来一直是评估AR类型和程度的主要手段,但有时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可能存在局限性。超声心动图除了用于评估其他潜在并发症外,还是评估AR的重要工具,并且对于区分瓣周漏与瓣膜性反流几乎不可或缺。


在我们机构,非常重视TAVI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评估,仔细比较TAVI手术前后的主动脉舒张压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 end-diastolic pressures,LVEDP)、TAVI术后的重搏切迹质量、左心室舒张压上升斜率,以及室性早搏后长RR间期对LVEDP和主动脉舒张压的影响(图5)。已有多种具有预后意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被提出,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AR指数(计算公式为LVEDP-DBP/SBP,其中DBP为舒张压,SBP为收缩压)。主动脉造影也是TAVI植入术后常规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评估冠状动脉血流、确认植入深度、了解瓣环损伤情况,最重要的是辅助评估AR。


图5. 球囊后扩张之前后的瓣周反流。

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球囊后扩张之前(A)和之后(B)的前向PVR(箭头)。血流动力学评估显示,球囊后扩张之前(C),室性早搏(星号)后的长RR间期导致主动脉重搏切迹消失,主动脉舒张压与LVEDP相等;球囊后扩张之后(D),出现明显的重搏切迹(箭头)和良好的主动脉舒张压与LVEDP分离(星号)。主动脉造影显示TAVI术后(E)舒张期左心室流出道显影(箭头),该情况通过球囊后扩张得到纠正(F)。

Ao:主动脉;LA:左心房;LV:左心室;LVEDP:左心室舒张末压;LVOT:左心室流出道;PVC:室性早搏;PVR:瓣周反流;TAVI: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瓣周漏的预防


术前精准的CT分析可避免瓣膜扩张不充分,还可用于识别高风险特征,如严重的瓣环和/或瓣叶钙化,这些特征可能导致瓣膜扩张不充分或位置不当。SAPIEN 3 Ultra(Edwards Lifesciences)、Evolut PRO+(Medtronic)、Navitor(Abbott)和ACURATE neo2瓣膜均采用当代设计理念的密封裙边,以尽量减少瓣周漏(paravalvular leak,PVL)。因此,详细的术前CT评估结合适当的器械选择,在尽量减少PVL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瓣周漏的治疗


如果PVR为轻度,可采取保守治疗并定期进行影像学随访。对于中重度或重度PVR患者,若出现左心室扩大、心力衰竭症状或溶血性贫血(后者相对罕见),则需进行干预。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可作为一种选择;然而,大多数≥中度PVR患者的手术风险较高,经导管治疗常用于PVR的管理。


PVR的治疗取决于导致AR的机制,因此,识别PVR的具体机制对于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当存在多种潜在机制时,情况可能更为复杂。无论如何,在急性情况下需要采取临时措施时,高速心室起搏可减少反流量。


首先,PVR可能是由于人工瓣膜尺寸过小所致,此时球囊扩张可使瓣膜进一步扩张并减少PVL,但需权衡瓣环破裂风险,尤其是存在广泛钙化时需谨慎操作。


其次,PVR可能是由于人工瓣膜植入位置不佳、瓣膜裙边未能完全密封瓣环所致,此时可采用瓣中瓣(valve-in-valve ,ViV)方法植入第二个瓣膜,了解首次植入的瓣膜位置是否过高或过低至关重要,同时需确保在进行ViV术后冠状动脉血流不受影响。


第三,PVR可能是由于瓣环或自体瓣叶钙化导致瓣膜支架的框架贴合不良所致,这种情况下可使用经皮PVL封堵装置(图6)


在一项多中心注册研究中,Landes等人报告了201例>中度PVR患者接受再次TAVI、血管塞植入或球囊瓣膜成形术的治疗结果:43%的患者接受了再次TAVI,39%的患者植入了血管塞,18%的患者接受了球囊瓣膜成形术。与另外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再次TAVI术后持续存在中重度PVR的发生率较低。


图6. 一名既往植入29mm Evolut瓣膜并出现症状性AR的77岁女性患者,使用Amplatzer血管塞(Abbott)治疗PVL的情况。

A)主动脉造影显示中重度AR;(B、C)在右前斜位(RAO)和左前斜位(LAO)视图中定位PVL;(D)使用硬质弯头的Glidewire导丝(Terumo)穿过漏口;(E)确认跨越成功;(F)使用Cook Medical鞘管并植入12 mm AVP II;(G)术前和(H)术后主动脉造影显示血流动力学改善;(I)最终主动脉造影。AVP:Amplatzer血管塞;LAO:左前斜位;LCC:左冠窦;LVEDP:左心室舒张末压;NCC:无冠窦;RAO:右前斜位;RCC:右冠窦


五、瓣环破裂



主动脉瓣环破裂是TAVI的罕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由于其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迅速崩溃,进而增加死亡率,因此是最令人担忧的并发症之一。在TAVI术后需要紧急外科手术的患者中,瓣环破裂占15%,而局限性瓣环破裂的院内死亡率为50%,非局限性瓣环破裂的死亡率则超过75%。瓣环破裂包括器械着陆区(device landing zones,DLZs)的损伤,这些区域涵盖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窦、主动脉根部和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瓣环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瓣环下LVOT钙化、球囊扩张式瓣膜(balloon-expandable valve,BEV)尺寸过大、过于激进的球囊后扩张、二叶式主动脉瓣、Valsalva窦过浅以及主动脉瓣环较小(<20mm)


瓣环破裂的预防


预先使用MDCT对降低TAVI术中瓣环破裂风险至关重要。以下是可降低瓣环破裂风险的注意事项:


  • 瓣膜尺寸过大(>20%)是瓣环破裂的危险因素,因此,准确的瓣环尺寸测量很重要。


  • 当MDCT测量存在困难时,可进行球囊尺寸预评估,并通过主动脉造影来确认已知尺寸球囊完全膨胀时无AR。


  • 对于具有高危解剖特征的患者,首选自膨胀式瓣膜(self-expanding valve,SEV),但如果必须使用BEV,则建议适度减小球囊充盈程度以避免瓣膜尺寸过大。


  • 对于严重LVOT钙化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高位瓣膜植入策略,以减少瓣膜对LVOT的径向力,并将经导管心脏瓣膜(transcatheter heart valve,THV)框架保持在窦水平/交界水平。


瓣环破裂的治疗


瓣环破裂的治疗取决于其位置和范围。对于局限性瓣环破裂患者,建议初始采用保守治疗策略,包括逆转抗凝、备血以及反复评估临床状况。局限性瓣环破裂通常预后相对较好。对于伴有心包积液或心包填塞的非局限性瓣环破裂患者,建议进行心包穿刺和逆转全身抗凝。当出血量大时,心包引流自体回输可以减少对血液制品的需求。如果心包出血无法控制,则需要开胸手术修复主动脉根部,可同期行或不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瓣环破裂的外科治疗技术包括直接修补、补片瓣环成形术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若破裂部位明确,可ViV植入第二枚经导管瓣膜。Tomii等人报告了单中心TAVI术后瓣环破裂患者的预后,在18例发生瓣环破裂的患者中,8例接受了保守治疗,5例接受了紧急ViV治疗,5例接受了紧急外科手术。在5例接受紧急瓣中瓣TAVI治疗的患者中,有2例转为外科手术。保守治疗组的30天死亡率最高。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EuroIntervention最新综述:心脏瓣膜介入术后并发症处理(TAVI第二部分)

EuroIntervention最新综述:心脏瓣膜介入术后并发症处理(TAVI第一部分)

阅读数: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