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论坛
陈桢玥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丁 茹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论坛”以“争议-创新-精准-实践”为核心脉络,汇聚全球心血管领域顶尖学者,聚焦血脂管理、动脉粥样硬化(AS)诊治策略及心血管剩留风险防控等关键议题,通过前沿进展、学术争鸣与临床实战的深度融合,为ASCVD防治提供多维度解决方案。
01
年度重磅进展与学术激辩

论坛开篇,多位院士领衔并直击2024-2025年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领域重磅进展,重点关注中国人群血脂变化与年龄和多基因风险的关联,为精准干预提供本土化证据。今年新增的“大咖论道”环节,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围绕“ASCVD二级预防,LDL-C到底是不是越低越好?”、“干预HDL-C能否有心血管获益和应用前景?”展开多维度探讨和辩论,电光火石之间或将揭示最新循证证据对降脂极限和未来可能的再审视。
02
技术创新与精准诊疗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关口前移需要理念和手段的支撑,早筛、早诊,才能早治;只有提升诊治能力,才能做到个体化精准治疗。本届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论坛聚焦易损斑块成像技术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对比不同影像学方法在早期AS病变检测中的敏感性与实用性,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同时关注优化个体化降脂路径,深入探讨生物标记物与影像学在制定降脂策略中的优先级,结合中外指南差异,推动适合中国人群的临床实践。
03
特殊人群与细分场景管理

临床中的特殊或难治人群一直是关注热点,如何有效和安全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使患者的净获益最大化是关键。我们将着重探讨女性特殊时期(妊娠、哺乳及围绝经期)的血脂评估和管理路径;对复杂或重要的合并症,深入解析ASCV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GLP-1RA获益机制及实操路径、房颤合并冠脉病变的抗栓策略平衡等,凸显高风险人群管理进展和综合评估的重要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纯合子,临床治疗困难,结合新药及基因编辑技术进展等,梳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脂管理策略和新希望。
04
风险管控与卫生经济学思考

ASCVD剩留风险被广泛关注,本届论坛拟从多个角度探讨其管理策略和性价比等热点问题,以期为临床治疗和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如何进行剩留风险攻坚?从炎症、代谢等多维度探讨心血管剩留风险的干预策略,漫谈“脂质以外剩留风险和获益”的重要性。
关注卫生经济学评估和效益,如争议斑块普筛的性价比、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治疗的效价比,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对于潜在新靶点,如Lp(a)离成为ASCVD干预靶点还有多远?TG是“标志物还是致病因子”?结合最新临床研究和观点,让可防可控的危险因子无处遁形。回首以往,好的研究凸显其前瞻性,如JUPITER研究中一级预防人群LDL-C降至1.4 mmol/L并获得显著心血管获益引发思考和探讨,即一级预防LDL-C目标值是否应进一步下调以换取更大获益?对于饮食控制中,日常胆固醇摄入限制是否需要危险分层指导,相关循证证据如何体现在临床治疗中也颇具实用价值。
05
循证与实践结合

本届论坛针对临床实践难点,如狭窄<50%的多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抗血小板决策、冠脉临界病变介入与药物抉择、Omega-3脂肪酸水平与房颤风险的相关性等,届时都会为您解答。病例报告环节贯穿会议,专家点评出谋划策,台上台下共同探讨以提升诊疗水平。


审核:陈桢玥、梁春

扫码进入专栏
了解更多会议资讯
转载自|东方心脏病学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