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相传】PFA手术流程线上论坛 万象篇 精彩回顾

      5月8日,脉脉相传-PFA手术流程线上论坛万象篇成功举办。

电生理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对于房颤消融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脉冲消融作为创新的房颤消融技术,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脉脉相传PFA手术流程线上论坛系列活动旨在汇聚资深电生理专家洞见,分享PFA手术流程,讨论手术切身体会,探讨PVI+消融探索方向。

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及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三家中心牵头,共汇聚12位嘉宾联袂云端,共赴学术盛典。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付华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脉冲消融技术可谓是导管消融领域继三维导航技术、压力技术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短短几年内,脉冲技术在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上已经得到了“铺天盖地”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在导管消融能量的选择上替代的射频和冷冻能量。尽管如此,由于不同脉冲消融产品设计各不相同,临床数据也不能相通,仍然有很多内容需要进一步探讨,需要线上线下的同仁分享交流,共同推动脉冲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聂振宁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邀请了在射频消融时代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青年一线术者相聚在一起,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各位资深专家间共享PFA领域的心得体会,让青年医师也能够从中学习到前沿的经验,共同造福于广大的患者。


学术版块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锐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聂振宁教授以及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的刘兴鹏教授分别带来各自的手术流程及经验的分享。在32次放电的基本流程基础上,各位教授分享了各自手术中的细节操作及流程优化以及对于PVI+操作的探索。



陈清勇教授曾锐教授委托细致分享了华西使用PFA能量进行PVI和后壁、上腔、二峡和三峡消融的经验。其中提到不论是网篮还是花瓣在ICE直视下可以清晰看到没有微气泡产生。此外,消融后的三维复标测,可以看到清晰的阻滞线。从手术效率上来看,平均左房操作时间31分钟,最快18分钟就可以完成,非常高效。
刘兴鹏教授介绍了二维、部分结合超声指导下的脉冲消融手术流程,采用喉罩全麻的手术方式,给予患者更好的无痛体验,并在导管室设置了麻醉苏醒的恢复间,优化麻醉与手术流程的配合。并分享了二维下术中导管贴靠的操作要点:花瓣型操作时应注意鞘顶紧花瓣在肺静脉贴靠时观察到花瓣反折的形变;网篮型操作时,应将网篮撑的足够大的形态。若应用ICE可以指导术中房间隔穿刺,并且辅助验证导管贴靠。
聂振宁教授分享了结合影像和电位指导下的PFA房颤消融流程。细致的讲解了如何通过CT来指导房间隔穿刺点的选择;如何通过右房延迟造影指导上腔和三峡消融。并且生动的讲解了如何通过局部电图来验证CTI阻滞。提到脉冲最大的优势就是标准化手术流程,32次放电对于PVI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都非常高。在PVI+操作中,脉冲消融的均质、片状的机制改良在手术中相对比较容易终止房颤。



在在讨论环节中,各位嘉宾对临床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和分享。


  • 黄琼教授 河南省胸科医院:32次消融的PVI流程可以实现100%的大环前庭即刻隔离,有效且安全。


  • 董玉梅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PFA具有高效、安全的特征,需遵循一个严格的手术的操作流程,做好导管和鞘的配合。


  • 方冬平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术中全麻后患者的手术体验更好,术后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及乏力症状的情况较少,这是区别于射频的一点。


  • 胡伟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PFA隔肺静脉确实非常高效也非常安全。


  • 刘晓霞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二维下的脉冲手术了流程非常高效,而且术中可以不用全神贯注的关注各种参数,不用担心临近组织损伤相关的并发症,这在很大程度的缓解术中的压力。


  • 王晓晨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先,把结构搞清楚;第二,就把房间隔穿好;第三,保证贴靠;第四,在必要的时候补充消融,完成这几步就是一个好的脉冲消融了。



会议尾声,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的刘兴鹏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致辞,表示房颤的导管消融可能随着PFA的推广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一方面, PFA技术凭借简单、安全的特性,将会促进基层医院房颤消融手术的开展,造福更多病患。另一方面,脉冲消融技术可能会使得持续房颤的消融策略中的很多争议得到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国内的同道有更多的交流,互相促进。
阅读数: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