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农家子弟到中科院院士,郑海荣带领团队突破3.0T/5.0T磁共振技术垄断,研制全球首台无创脑神经调控仪,用'顶天立地'的科研信念推动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从跟跑到领跑。"
郑海荣同志是我国医学成像技术与装备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他长期致力于医学成像信息技术与仪器设备的研发,在高端医学影像装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推动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11月,郑海荣出生于安徽长丰县一个回族家庭。1996年,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在这里完成了本科和硕士阶段的系统学习,为其日后从事医工交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工程学基础。2002年,他远赴美国深造,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工学院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并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这段海外求学经历不仅拓展了他的国际视野,更让他深刻认识到我国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怀着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郑海荣于2007年9月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樊建平院长的引荐和支持下,他从副研究员做起,很快展现出卓越的科研组织能力。2011年,年仅34岁的他就被任命为国家地方联合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开始带领团队攻关医学影像领域“卡脖子”技术。2013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标志着其学术水平得到学界广泛认可。
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郑海荣始终秉持“四个面向”的科研导向。他创新性地提出隐正则化稀疏快速成像理论和高速成像电子学新体系,成功突破了医学磁共振成像速度慢这一世界性难题。作为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经过多年艰苦攻关,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3.0T高场磁共振设备和国际首台5.0T超高场磁共振系统,并实现产业化,彻底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领域长达三十年的技术垄断。这些突破性成果不仅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殊荣,更使我国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在超声成像技术领域,郑海荣同样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他提出的声辐射力生物测量新方法,为无创诊断开辟了新途径;研制的新一代无创超声弹性模量成像仪器,实现了超声诊断技术的换代升级,目前已在全球1000多家医院投入使用,惠及数百万患者。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超声辐射力神经调控新原理,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无创伤型脑神经调控仪器,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提供了全新方案。这些创新成果充分展现了他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强大的工程转化能力。
随着科研成就的不断积累,郑海荣的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2014年,他出任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医工所所长,2016年升任副院长,全面负责科研管理工作。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他特别注重创新平台建设,先后牵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2018年)、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2020年)和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2023年)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打造了完整的创新链条。2017年,他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对他二十余年科研生涯的最高褒奖。
在科研管理方面,郑海荣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探索出一条“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临床应用”的全链条创新路径。他特别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建立了“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有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在他的带领下,深圳先进院医工所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
2024年3月,郑海荣调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开启了服务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征程。作为分管科研工作的校领导,他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着力提升学校在医工结合、智能医学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他特别强调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有组织科研,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南大智慧。
从农家子弟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从科研新锐到大学管理者,郑海荣始终保持着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本色。他常说:“科研工作既要顶天,追求学术卓越;也要立地,服务国家需求。”正是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家国情怀,推动着他在医学影像科技领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面向未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在高端医疗设备自主创新之路上砥砺前行,为提升我国医疗科技水平、保障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转自|高校人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