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7日,房颤综合管理新技术论坛在广州保利洲际酒店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杨平珍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汇聚了广东及省外近百位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共同探讨房颤治疗新进展,为行业带来前沿视角与深度思考。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杨平珍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房颤射频消融技术目前正处于2.0版的发展阶段,这标志着巨大的进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房颤消融技术的发展速度将显著加快,同时,从事这一领域的医生队伍也将日益壮大。尽管新技术在临床应用上仍处于探索的初期,存在一些挑战,但其发展前景极为广阔。杨教授期望与会专家通过本次会议能够有所收获,并期待与会者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

脉冲消融技术引发关注


在脉冲消融新技术学术板块,特邀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杨平珍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王月刚教授、上海长征医院廖德宁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宏德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钟赟教授进行精彩专题分享。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宋旭东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桂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军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魏薇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邓志华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谢双伦教授、江门市中心医院高伟栋教授担任大会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傅锐斌教授、广东省中医院李晋新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刘方舟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许广莉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文杰教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蒙荣森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丽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贝伟杰教授参与了讨论。
会议伊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杨平珍教授深入阐述了脉冲消融技术(PFA)的诸多优势。他强调,我们正在经历房颤消融方法的革命,PFA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与射频和冷冻消融技术相同的治疗深度,且其损伤深度不受脂肪层厚度的影响,操作难度显著降低,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

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教授指出,与传统的射频和冷冻技术相比,PFA技术能更彻底地造成组织损伤,引发的炎症反应更小,且其学习曲线更短。随着对器械的熟悉程度提高,FARAPULSE手术的时间将进一步缩短。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王月刚教授在解读最新发布的Advantage研究时指出,研究中关于房性心律失常负荷与医疗资源利用的数据正在重塑医生的理解。对于房颤负荷超过0.1%的患者,其医疗资源的使用明显更高,且资源的使用量与房颤发作的时长呈正相关。在会议中,他还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导管,强调了花瓣状的FARAPULSE导管在使用上的便捷性。

上海长征医院廖德宁教授强调,为了保证消融的长期有效性,必须严格遵循手术流程以完成肺静脉隔离。PFA术后恢复期相对较短,对神经系统的干扰较小,术后出现电风暴现象及心包炎等并发症的情况也较为稳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宏德教授则提到,FARAPULSE 能够在进行肺静脉隔离的同时,完成对肺静脉口部和前庭的消融。其二峡隔离率高,目前的使用效果表明,对于持续性房颤,3至6个月的成功率可达到8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钟赟教授详细阐述了其采用PFA治疗房颤的消融策略,涵盖了如何根据术前CT重建来确定肺静脉(PV)的走形和开口大小等关键信息,以指导术中的鞘管操作。同时,介绍了如何利用三维标测系统辅助判断位置,以及在标准放电结束后,如何微调鞘管使用花瓣进行mini-map,根据术中的电位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扩大消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桂教授将PFA技术界定为一场技术革命。其卓越的效率和安全性,以及在消融后心肌细胞无结构改变、无肺静脉狭窄和食道损伤风险等特性,为传统消融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谢双伦教授特别强调,FARAPULSE在气栓管理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其透明鞘管设计便于气泡的观察和管理,从而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珠海市人民医院许广莉教授也分享了她完成的30多例PFA房颤消融治疗案例,手术速度快,术后反应症状少,患者舒适度高,随访结果显示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左心耳封堵技术亮点频现


左心耳封堵技术也是本次论坛焦点之一。在左心耳封堵学术板块中邀请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宋旭东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谢双伦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爱兰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燕翼教授做精彩经验分享。邀请了珠海市人民医院许广莉教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李海鹰教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梁健球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袁杰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黄石安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贺献芝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礼春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小明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黎健勇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卢贵华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张秀丽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柴仁杰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金亮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庞玲品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阙冬冬教授、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张鹏教授参与了讨论。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宋旭东教授强调,卒中是房颤患者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他指出,在房颤消融后,无论房颤的类型如何,高卒中风险的患者都应持续进行抗凝治疗,并进行长期监测,以预防卒中的发生。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消融术后停用抗凝药的比例非常高,这使得房颤患者卒中的风险大大增加。左心耳封堵术作为卒中预防的替代治疗方案,在多项大型临床研究以及真实世界研究中均证实了WATCHMAN FLX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相比,WATCHMAN FLX在卒中预防有效性上具有非劣效性,而在非手术相关出血风险方面优于新型口服抗凝药。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谢双伦教授建议,残余分流应尽量控制在3毫米以下。他指出,CTA是监测残余分流更为精确的随访方法。新一代的WATCHMAN FLX封堵器骨架结构更为坚固、致密,从而降低了残余分流的风险,加速了内皮化进程,并且相较于第一代WATCHMAN封堵器,其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教授指出,与盘式封堵器相比,塞式封堵器更能有效解决压迫肺静脉的问题。即将在国内上市的WM最新一代封堵器WATCHMAN FLX PRO,其抗凝抗栓覆膜涂层能更快地促进内皮化。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爱兰教授强调,对于房颤引发的卒中预防,应当依据卒中风险评分来决定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而不是单纯依据房颤的类型。她指出,即使风险评分为0,也不应完全排除发生卒中的可能性。在左心耳封堵术中,虽然即刻封堵是关键步骤,但内皮化的完成才是手术成功的核心。此外,陈教授提到,FARAPULSE的网篮和花瓣专为肺静脉设计,相较于其他品牌的PFA,其贴靠效果更易于评估,手术过程更加安全可靠。该技术在后壁及峡部线的一次阻断率较高,对于复杂结构的消融能够实现片状透壁的效果。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燕翼教授同样指出,FARAPULSE具有高效的消融能力,操作简便,并且拥有标准化的手术流程,能够精确实现肺静脉单圈隔离,并且对其他复杂区域进行有效的消融管理。

深圳市人民医院袁杰教授指出,房颤是一种进展性疾病,任何一次治疗都不应被视为终点,而应持续关注患者的节律和卒中预防。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李海鹰教授则提出,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进步,左心耳封堵技术有望在未来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为更多的房颤患者带来福祉。

会议总结与展望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宋旭东教授在大会总结致辞中表示,PFA是目前房颤消融治疗的热门话题,能够把握这一潮流的起始,将为未来医疗领域的发展赢得先机。特别是对于年轻的术者而言,积极学习和适应变革显得尤为重要。在房颤卒中预防方面,尽管目前左心耳封堵术仅被列为ⅡA级适应症,但鉴于其展现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预计未来有望升级为Ⅰ级适应症。

本次论坛为心血管领域的专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深入探讨了房颤治疗的新技术。FARAPULSE 凭借其导管设计的创新性、操作的简便性、治疗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以及充分的临床循证支持,为房颤的消融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而 WATCHMAN FLX 则以其更高的安全性、易于操控和快速的内皮化速度等亮点,推动了左心耳封堵术的发展。与会的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些新技术将引领房颤治疗进入一个更高效、更安全的新时代,并有望在未来得到广泛临床应用,惠及更多房颤患者。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省房颤综合管理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展望未来,前景令人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