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心知著 | 西罗莫司涂层球囊vs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侧分支:SPACIOUS试验

健心知著

2025.05.21

第473期

640 - 2025-05-21T094507.975.png

西罗莫司涂层球囊vs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侧分支:SPACIOUS试验

640 - 2025-05-21T094512.000.png

刘健、叶桢、孙宇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健心荐语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CBL)的最佳治疗策略一直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主血管(Main Vessel,MV)中的支架和侧支(Side Branch,SB)中的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组合似乎很有希望,但证据有限。

文章介绍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非劣效性研究,旨在研究新型西罗莫司涂层球囊与紫杉醇涂层球囊相比治疗非左主干CBL的效果。本文于2025年3月发表于EuroIntervention杂志。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18岁的原发性非左主干真实分叉病变的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排除标准包括STEMI、NYHA IV级、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和SB预扩张失败。共230例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西罗莫司药物涂层球囊(Sirolimus-coated Balloon,SCB)组或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Paclitaxel-coated Balloon,PCB)组。研究计划分别在术后9个月和1年进行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主要终点是9个月时侧支的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

研究结果

640 - 2025-05-21T094517.921.png

图1:研究流程图

研究入组了2021年至2022年期间230名符合入排标准的患者,并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SCB组和PCB组。在入选的230名患者当中,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人群包括SCB组的114名患者和PCB组的115名患者,符合方案集(Per-Protocol Set ,PPS)人群包括SCB组的91名患者和PCB组的94名患者(FAS:全分析集,包含所有随机分组后至少接受过一次疗效评估的患者,强调研究的外部效度,反映了真实临床中可能达到的效果;PPS:符合方案集,仅包含严格遵循研究方案完成治疗和随访的患者,侧重内部效度,反映了方案被完美执行时可能达到的效果。临床研究通常会同时报告两种分析结果,若FAS与PPS结论一致,则说明研究结果具有较高可靠性)。所有患者均完成了9个月的血管造影随访。研究流程图见图1。

640 - 2025-05-21T094521.437.png

表1: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

640 - 2025-05-21T094524.040.png

表2:病变和手术特征

FAS和PPS人群的人口统计学(表1)和手术(表2)特征如上。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6岁(IQR 58-71),171例(74.7%)患者为男性,68.6%的患者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65.1%的患者患有高血压,32.3%的患者患有糖尿病。相比于PCB组患者,SCB组中有更多的患者既往接受过PCI治疗(p<0.05),除此之外两组患者间基线参数未见显著性差异。

在所有病例中,每个病变使用一个DCB。支架直径、支架长度、DCB直径、长度和充盈参数的比较显示无显著差异(均为p>0.05)。对吻球囊扩张和邻近优化技术的患病率在两组之间没有差异。在所有血管中均观察到TIMI3级血流。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需紧急支架植入的事件。

640 - 2025-05-21T094528.036.png

图2:血管造影参数的脊形图。基线和随访血管造影参数在主血管(A)和侧支(B)中的分布。

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显示,术前或术后SB狭窄无显著差异,两组的参考血管直径以及MV和SB的术前和术后最小管腔直径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图2)。

640 - 2025-05-21T094531.017.png

图3:9个月随访时的血管造影终点。随访时直径狭窄(A)、晚期管腔丢失(B)和二次狭窄(C)的百分比。

9个月时,SCB组的DS百分比为30.5±16.1%,PCB组为33.5±16.2%(p=0.127)(图3A)。SCB和PCB组之间的平均差异为-2.94%,95%CI为-7.62%至1.74%。95% CI的上限在预定义的15%范围内,因此结果符合主要终点的非劣效性标准(p<0.01)。两组之间的晚期管腔丢失发生率无显著差异(0.09 vs 0.09 mm; p=0.598)(图3B)。SCB组二次狭窄的发生率显著较低(4.4% vs 12.8%; p=0.043)(图3C)。

640 - 2025-05-21T094534.193.png

表3:9个月随访时全分析集中的临床结局

PCB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SCB组仅1例患者手术失败(原因是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需进行血运重建)。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源性死亡。各临床终点的发生率(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等)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3)。Cox回归分析显示,SCB组与PCB组相比,临床不良事件的风险未见显著性增加(均为p>0.05)。

640 - 2025-05-21T094537.887.png

图4:全分析集人群中1年临床复合终点DoCE(A)和PoCE(B)的累积发生率。

图4展示了FAS人群中器械导向复合终点(DoCE)和患者导向复合终点(PoCE)的累积发生率,Kaplan-Meier分析显示,SCB组和PCB组人群中上述终点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  论

在新发非左主干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中,在主血管支架植入术的基础上,对侧支应用SCB扩张的临床结局不劣于应用PCB扩张。

讨论

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这是一项中等规模的试验,随访时间相对较短。第二,考虑到新型SCB首次用于人体,因此该研究排除了极高风险患者,例如STEMI或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第三,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中侧支的中位直径相对较小,使得这些血管可供血的心肌数量较少。第四,缺乏腔内影像学评估结果,后续可考虑进一步研究。

阅读数: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