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窦克非 张睿
在2025年5月20日欧洲介入心脏病学大会(EuroPCR2025)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团队张睿博士介绍了该团队针对冠脉介入术后生理学评估的最新研究成果(图1)。该研究着眼现有评估手段的不足,针对性构建新型评估体系,以优化介入术后生理性完全血运重建状态。

图1. 张睿博士EuroPCR2025现场介绍团队研究
既往使用经典残余功能性SYNTAX评分(c-rFSS)评估术后生理学残余疾病负担,基于该指标判定功能性完全血运重建(c-rFSS=0)具有较高预后价值(1-2)。然而,在特定人群中,经典评分体系可能会低估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风险:1)忽略存在不理想生理学结果病变的影响(术后QFR/FFR值介于0.80-0.90之间)(3);2)低估目测造影狭窄不显著(<50%)但存在生理性缺血病变(QFR/FFR≤0.80)的预后风险(4)。该研究针对以上经典评分体系的不足行系统性优化,构建了新型评估体系(改良功能性SYNTAX评分,m-rFSS),以更准确评估生理性完全血运重建状态(图2)。

图2. 经典评估体系的优化与计算实例
研究发现,在计算c-rFSS后,37%受试者单向重分类(即从解剖学不完全转为功能性完全血运重建)。而计算m-rFSS后,38%患者发生双向重分类,包括31%从解剖学不完全转为功能学完全血运重建,7%从解剖学完全转变为功能学不完全血运重建(图3)。

图3. 基于c-rFSS和m-rFSS的重分类
术后2年临床结局方面,基于m-rFSS分组患者间预后差异更显著。经m-rFSS>0判定的功能性不完全血运重建状态是2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调整后HR 3.32,95%CI:2.34-4.71)(图4)。

图4. 术后2年临床结局
此外,与解剖学rSS和经典c-rFSS相比,m-rFSS在反映术后2年预后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区分能力(AUC 0.67, 95% CI 0.62-0.71;AUC差值、NRI和IDI均显著)(图5)。

图5. 不同评分系统比较
进一步拟构建综合不同评分体系和临床风险因素的预后模型,结果显示包含m-rFSS与临床风险因素的预后模型对术后2年预后展现出良好的预测价值(AUC 0.72,95%CI:0.69-0.76)(图6)。

图6. 不同预后模型比较
文章近期已在国际知名综合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5)。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和尹栋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支持。
参考文献:
⇅ 向上滑动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