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白明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8岁房间隔缺损患儿完成甘肃省首例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该手术的成功,是继全降解室缺封堵术、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甘肃首个全面开展先心可降解封堵技术的医院中心,为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提供了“介入无植入,植入无残留”的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

患者情况
患者为8岁女童,心脏彩超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一继发孔型(后缘、后上缘、下腔缘为软缘),缺损大小约为8x12mm,距上腔静脉9mm、距下腔静脉10mm,距房间隔前下缘5mm,距后上缘11mm,距房间隔前缘2mm,距后缘11mm。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正常,房水平左向右分流,二、三尖瓣反流(轻度),肺动脉收缩压(35mmg)。

术前超声图
临床策略
传统金属封堵器植入伴随终身,可能存在组织磨蚀、金属过敏等并发症,而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凭借其可降解吸收特性,既能稳定夹闭缺损,又避免异物残留,尤其适合儿童生长发育需求。考虑到该患儿缺损有软缘的情况,结合院内超声和术中测量值,最终选择BDASD ll-18 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行介入治疗。
手术过程
术中经股静脉穿刺顺利建立手术路径(股静脉-右心房-房间隔缺损-左心房)。随后,术者置入输送鞘管,并沿鞘管将MemoSorb可降解ASD封堵器精准送至心脏房间隔缺损处,严格遵循“一贴、二扣、三锁、四剪、五撤”的规范化“5S”操作法释放封堵器,先后展开封堵器左右盘面,牵拉成型线确保其成型稳定后,锁定封堵器,使之紧贴房间隔。确认封堵器形态良好、位置正确后释放封堵器,术后即刻超声显示无残余分流,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35mmHg降至28mmHg,左心功能正常,手术圆满成功!术后1天复查证实封堵效果理想。目前患儿恢复情况良好,已出院回家,回归正常学习生活。
术后即刻超声图

术后即刻DSA图

术后1天大动脉短轴切面超声

术后1天双房心切面超声

术后1天四腔心切面超声
随着心血管疾病诊疗需求的不断升级,传统金属封堵器在长远期预后获益及患者心理接受度上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尤其对儿童及年轻患者而言,可降解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医疗技术的革新,更是对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生动实践。该项技术在保障传统介入封堵有效性、安全性的基础上,规避了金属封堵器永久留存可能引发的远期并发症风险,为生长发育中的患儿提供了更适配的解决方案。
白明教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白明教授表示,以解决临床痛点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才是真正惠及患者的创新。此次生物可降解ASD封堵技术的成功落地我院,不仅进一步构建完善了医院可降解技术覆盖先心病全病种的诊疗体系,更通过技术创新辐射与基层联动,减少了患者跨省就医的负担,助力医疗资源均衡化,为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未来,伴随生物可降解封堵等结构心介入新技术的应用普及,医院将继续以患者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抓手,落实新时代公立医院顶“天”立“地"的发展定位:既要在尖端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更要让创新成果切实惠及人民百姓,为加快“健康甘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更为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