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24日,第25届心律学大会(CHRS 2025)期间,“环形智控,精准脉冲”专题会在郑州成功举办,备受期待的艾科脉AccuPulse心脏脉冲消融系统正式发布。这一国产创新产品的推出,不仅为房颤消融带来了新的技术选择,也标志着国产房颤经静脉介入治疗器械领域迈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会议现场聚集了来自全国的心律领域专家和临床医生,共同见证国产脉冲消融技术从研发到临床转化的重要成果,对于推动我国房颤治疗技术走向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新”技助力,“心”相以待
共话房颤学科进展
▼▼▼
活动开场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秘书长蒋汝红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晨阳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付华教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应用评价分会会长蔡葵教授等领域内专家担任主席,受邀出席。

马长生教授率先致辞,他表示,国产消融系统的上市,为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也为学科发展增添了重要力量。医疗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工业基础,“发展医疗,首先要发展经济。” 没有先进的工业体系,就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他期望相关国内企业未来能够持续打磨产品,全力推动临床应用转化,实实在在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更要共同致力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蒋晨阳教授对PFA脉冲消融这一新兴技术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PFA作为当前导管消融领域的前沿热点,更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其优势在于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与效率,为房颤等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未来,PFA有望在临床应用中展现更大价值,既能惠及更多患者,还能助力临床医生开展深入研究,更了解脉冲能量的特性,进一步降低潜在风险,并有望拓展其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多元化应用。

付华教授强调,脉冲消融治疗作为新兴领域,正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引领未来房颤治疗方向。因此,各行业都应勇于开拓,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脉冲消融这一前沿领域,国产企业需要另辟蹊径,形成自身独特技术优势。AccuPulse心脏脉冲消融系统的成功上市,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迈出了坚实步伐。他期待,未来类似的国产脉冲消融系统能够持续优化升级,为临床一线提供更多选择。

朱文青教授表示,希望此次国产房颤脉冲消融系统的发布,能够带动更多相关产品的开发与上市,给予临床医生更多样化的治疗选择。他特别提到,AccuPulse涵盖了全放电和选择性放电等多种技术模式,能够更精准地结合阻抗指引信号,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治疗效果。这些技术创新极大提升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期待未来能够在更广泛的临床场景中推广应用,为更多心律失常患者带来福音。

蔡葵教授认为,AccuPulse 心脏脉冲消融系统的问世,对国内脉冲电场消融(PFA)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积极意义,充分展现了国产医疗器械的创新实力。心律失常治疗领域需要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过去传统的射频消融技术虽有一定疗效,但在消融过程中易损伤周围组织,存在局限性。而PFA技术能更精准地针对病灶消融,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
“环形智控 精准脉冲”
AccuPulse心脏脉冲消融系统上市启动!
▼▼▼
随后,AccuPulse脉冲消融系统重磅发布仪式正式启动。

艾科脉创始人兼CEO阴杰表示,在产品研发和推广过程中,特别感谢各大医疗中心参与临床试验并提供宝贵反馈。正是有了这些支持,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才能得到充分验证,才能达到今天上市的标准。公司将继续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持续提升产品质量,致力于研发更多创新技术,把我们的PFA器械和国内电生理医生的技术一起带向国际市场。
仪式现场气氛热烈,与会专家、领导,以及临床研究参与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晨阳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尹晓盟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方毅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王月刚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居维竹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宏德教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冀东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林立教授等多位深度参与产品临床试验的专家,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聚焦前沿 创新引领
开辟房颤治疗新视野
▼▼▼
蒋汝红教授:2025脉冲消融临床研究最新进展

蒋汝红教授介绍了近年来心脏脉冲消融技术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和更高的治疗效率而迅速发展。他指出,艾科脉AccuPulse心脏脉冲消融系统的一年随访临床研究结果于2025年3月发表在IJC杂志。多项研究表明,各种形态的脉冲消融导管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持续性房颤。当前脉冲消融的临床研究呈现出几个趋势:适应症从阵发性房颤逐步拓展至持续性房颤、纳秒脉冲和正弦波能量的研究不断增多、新型导管形态不断涌现、真实世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日益丰富;同时对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理解也在深化。未来,脉冲消融技术在适应症选择、导管设计优化、能量调控及智能化消融等方面仍需持续发展,以推动临床应用的进一步提升。

讨论点评

谭红伟教授提问:从临床角度出发,如何提高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蒋汝红教授回答:提高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临床治疗的核心目标,尤其在复杂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尤为关键。这也是所有消融产品研发的根本目标。当前,消融能量的优化已经显著提升了治疗的有效性。要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成功率,关键在于消融深度的精准量化以及规范化的操作流程。通过科学控制消融深度,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同时确保治疗效果。临床和研发应紧密合作,持续推动技术的优化。张劲林教授补充道: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的病例资源,为PFA技术的研发与完善提供了坚实基础。国内在紧跟这一趋势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了自身的创新与突破,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技术发展道路。
胡宏德教授:环形脉冲导管消融高成功率的实战经验

胡宏德教授介绍了环形脉冲场消融导管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及经验分享。环形导管相比其他形态,具有结构紧凑、能量分布均匀、操作灵活等显著特点。其杆身设计较细,有效降低了血管通路并发症的风险,同时减少了进鞘时空气流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该导管类似lasso形态,兼容多种三维标测系统,便于精准定位和消融。教授强调,实际操作时应注重透壁消融过程中的贴靠质量,反复验证传出信号,确保肺静脉口部充分消融;脊部采用大圈隔离策略,保障消融完整性。他还分享了使用环形PFA导管提高治疗有效性的具体实例,强调规范操作流程和精准控制消融能量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环形PFA的进一步发展将依赖于术式流程优化、能量参数调整、三维成像与ICE技术的整合,以及量化损伤评估和人工智能辅助分析的应用。这些创新将持续推动环形PFA导管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治疗体验。

讨论点评


孙健教授: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融的理念和操作思路也在不断更新。规范操作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保障治疗安全。
任宏强教授:临床应用中仍需不断探索和优化手术策略。比如是否可以借鉴冠脉手术中使用硝酸甘油的方法,以期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居维竹教授:脉冲场消融临床安全性与并发症预防

居维竹教授表示脉冲消融在临床应用中的常见并发症多因消融次数过多、能量设置过高、电极未完全贴靠以及血液内空放(气泡)等因素引起。为有效预防,应合理配置消融能量和次数,确保电极良好贴靠,同时控制心内操作时间,利用超声监测微泡情况,选择合适参数以减少热效应积累。AccuPulse 心脏脉冲消融系统具备多项安全优势,包括可变圈径设计更贴合肺静脉解剖,7.5F细杆身降低血管通路并发症,阻抗贴靠指示及电极可选功能避免血液中空放,减少微气泡和血栓风险,合理脉冲参数降低电极热量积累及热损伤,降低卒中及脑栓塞风险。她总结,艾科脉PFA整体安全性优异,满足临床需求,为推广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讨论点评


刘强教授:新器械的推广,必须同时具备安全性和成功率,两者缺一不可。今天的讲题既探讨了如何提高成功率,也讨论了如何提升安全性和有效性。深入理解相关机制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需要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优化PFA创新器械的性能。
杜先锋教授:从安全系数来看,脉冲场消融是一种非常好的能量替代方案。结合不同形态的消融导管和三维标测系统,整体系统质量得到提升,有助于降低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
“脉”启新视界:
聚焦‧PFA,专家之洞见
▼▼▼

朱文青教授
目前,在导管消融领域,PFA 是临床应用较为热门的一种技术,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众多厂家的产品,都已逐渐进入临床实际应用阶段。PFA的出现,对传统的房颤消融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在过去,房颤消融是一个非常专业且技术门槛较高的领域。PFA使得更多的年轻医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这一领域中来。如今,不仅在大型中心和省会城市,地级市的先进医院也能开展这样的治疗。PFA 的广泛应用为房颤治疗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尤其是我国房颤患者群体庞大,这一新技术的出现有望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大的益处。

蔡葵教授
目前国内有众多企业投身于 PFA 技术的研发,但新技术的出现需要时间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我们计划对已获得认证的 PFA 产品进行临床应用端的评估,组织行业专家对这些产品进行全面的评价,以确保其安全有效。我认为,PFA 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对于国产企业,我期望它们能够不断提升研发能力,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加强与临床医生的合作,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此外,我们也将致力于帮助企业和医院深入研究 PFA 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方案。

谭红伟教授
PFA 技术一经推出,便在欧洲、美国等地受到广泛关注。回首过往,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从业者不懈的追求,才在短时间内取得如今的成绩。前期研发人员做出了大量工作,从产品最初的研发阶段,到后续的参数调整,背后付出了诸多艰辛。值得欣慰的是,PFA 技术在提升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目前,国产PFA 技术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地位,从最初的探索到如今的广泛应用,我们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它能变得更好。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其中,与大家携手合作,共同提升产品质量,让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
坚定信心 展望未来
国产PFA技术迈向新高度
▼▼▼

在热烈的与会讨论后,张冀东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通过本次专场会议的深入交流,对于脉冲场消融技术在未来临床中的应用前景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他特别指出,PFA作为一项新兴治疗手段,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适应性,有望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产脉冲消融系统的成功上市,不仅为心律失常的治疗增添了新的技术选择,更彰显了我国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与产业化水平。展望未来,随着技术持续完善、临床数据不断积累,希望国产PFA技术能够为推动全球心律失常治疗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