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器官(Organoids)作为高度仿生的三维体外模型,正在革新传统医学研究范式。它不仅能模拟器官的复杂结构与功能,配合基因编辑等前沿手段,更为解析疾病机制、开发精准疗法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支撑。
第十九届钱江心血管病会议——基础与转化研讨会(QICC-BTS 2025)将于6月6~8日在杭州黄龙饭店举办。今年的“类器官与基因编辑”论坛,作为会议的全新板块,紧扣国际科研趋势,为探索类器官与基因编辑技术在心血管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中的融合突破,打造了全新的交流平台!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契合当前科研发展趋势,更彰显了大会在议题策划上的前瞻性与洞察力,是推动多学科交叉与医学创新的一次重要尝试。
01|双技术融合,引领科研新趋势


2024年,美国FDA发布新规,提出逐步取消传统动物实验的强制性要求,建议采用“更有效且更具人体相关性”的新方法。因此,类器官、器官芯片系统等人体器官模拟技术在未来科研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尤其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随着基因编辑工具优化、类器官标准化及AI深度参与,生物医学有望实现从疾病建模到个性化治疗的闭环。此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在心血管相关的基因编辑和类器官方向上具有领先水平的科研人员,专家阵容强大、议题精准,体现出深度与前瞻性的高度结合。
02|聚焦转化场景,推动技术应用


论坛汇聚了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AI分析、类器官等交叉手段,聚焦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推动科研成果从机制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特别是在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中展现出切实的治疗前景。类器官板块聚焦于其在药物心脏毒性评估、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模拟等转化场景中的关键应用,深入展示类器官模型的优势,突出其在提高药物开发效率和降低早期试验风险方面的现实意义。基因编辑板块则聚焦于借助人工智能手段提升编辑效率、精准预测脱靶效应,以及通过大数据辅助构建个性化治疗方案等前沿方向,以一系列真实案例与最新成果,为与会者提供清晰的研究方向与技术落地路径。
03|展示前沿项目,驱动领域发展


此外,论坛将集中展示AI赋能的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和应用、心血管病基因编辑治疗研究、遗传性心脏病的碱基编辑治疗、利用人心脏类器官研究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技术创新与交叉融合的代表性研究。利用AI模型优化基因编辑流程,对编辑效率、脱靶效应等进行预测与优化,实现更高精度、更低毒性的治疗系统;同时整合大数据,结合基因组、转录组和临床数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编辑器,拓展治疗靶点,推动向临床路径迈进。在方法学上展现创新性的同时,更彰显了科研人员在促进成果转化至临床应用方面的努力与成效!
聚焦未来医学范式,打通基础与转化通路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锁定“类器官与基因编辑”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