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四明山发源的甬江直入东海,形成了宁波“枕山蔽江,海道辐辏”的地理格局。“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的城市宣言,也是其文化特色的生动写照;天一阁,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巍然屹立四百余年,更成为这座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象征。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天一会”恰似这座城市的医学“藏书楼”,以精神滋养为根基,不断吸纳新知,书写属于自己的发展篇章。
6月13日-6月15日,“第二十三届天一心血管病大会暨第二届天一结构性心脏病会议暨2025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天一会”)将于宁波举办。会议前夕,大会主席、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晓敏教授接受了严道医声网的采访,通过几组关键词串联起本届会议的设计脉络,介绍了大会的筹备思路与核心亮点。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晓敏

01
关键词串珠成线
解读会议设计思路
自2002年创办以来,天一会始终立足临床需求,聚焦学科前沿,为宁波及周边地区心血管医师与国内外同道交流搭建了平台。谈到本届大会的整体设计思路,陈晓敏教授通过几组关键词展开了介绍。
“‘天一会’的命名,蕴含着传承的深意,我们希望将宁波‘知行合一’的精神融入医学实践。” 陈晓敏教授表示,传承与发展是大会在学术探索与实践中坚守的核心理念。传承,是对“天一”品牌23年学术积淀的延续,筑牢大会根基;而发展,则是基于形式不断作出改变,为会议注入活力。“时代在飞速变迁,大家的学习需求日益多元,作为一个学术平台,如果一直遵循一个经验模式不去改变,也就失去了该有的意义。”
在知识内容广度方面,大会注重经典与前沿并重,既重视历经长期实践验证的有效诊疗手段,也敏锐察觉学科未来的趋势,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内容,分享宝贵经验和技巧,并且在掌握经典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
面对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更好地进行诊疗和科研实践,陈晓敏教授用守正与创新展开解读:“守正就是坚持规范,遵循指南共识或标准流程,确保每一项诊疗行为都有据可依;同时,我们鼓励医生们在规范框架内大胆探索,开展创新性研究,推动技术与临床新突破。这也是大会也想要向大家传递的理念。”
同时,作为区域性学术会议,大会还注重引进与提高,致力于将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引入宁波及周边地区,助力本地区心血管病诊疗水平的提升。此外,陈晓敏教授特别提到,除了诊疗技术层面的交流,大会还涵盖疾病管理方面的内容,当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各界,都越发重视心血管慢病管理。全程管理是医疗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例如包括胸痛中心在内的学科中心建设,就是通过优化整个救治流程,实现了患者从入院到诊断、治疗的无缝衔接,大幅压缩了救治时间,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存率。这些议题大会都将有所展示,还会进一步探讨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等。
02
有聚焦,更全面
多维度满足学习需求
在清晰设计思路的基础上,本届大会采用主会场与分会场相结合的形式,设置了特色鲜明的主题版块;从诊疗规范到学科前沿,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从疾病预防到康复管理,力求覆盖心血管领域的关键重点。
陈晓敏教授表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早期识别并有效控制危险因素至关重要。这与国家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中“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指导原则相契合,也与会议主题紧密相连。由此,大会从上游预防入手,围绕血压、血脂等心血管上游危险因素的预防和干预展开讨论,“这些内容看似基础,但它们对降低发病率、实现‘健康中国’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在国内飞速发展,为临床诊疗带来了更多选择。此次大会作为第二届天一结构性心脏病会议,将集中展示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特别是瓣膜病诊疗的新技术、新器械;同时还特别强调多学科协作(MDT)的重要性,将心外科、超声、麻醉、护理等学科纳入讨论,展现了心血管疾病诊疗团队作战的新模式。此外,大会将聚焦心衰、心肌病等重点病种,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多维度满足不同参会需求。
“我们希望在以往成功办会的基础上,既保留传统精华内容,也为新兴事物留足展示空间,构建一个既有根基又能展望未来的学术交流平台,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
03
持续精进
焕发学科新活力
厚植沃土,根深叶茂。与天一会一同成长的,还有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团队。陈晓敏教授介绍,在全体专家同仁的不懈努力下,科室近年来在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临床方面,冠脉介入、起搏电生理、结构性心脏病等亚专业团队齐头并进,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优势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科室成功通过国家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认证,进入瓣膜病诊疗“国家队”,目前全国范围内也仅有40家医院获批认证。此外,科室成功开展了多项具有挑战性的新技术,如国产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的全球首例植入、新型左心室辅助器械保护下的高风险PCI手术等。
在科研方面,作为浙江省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精准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构建了AI大模型,能够主动、准确筛查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风险;还发现超高敏的新型分子标志物,将急性心梗诊断时间大大提前。电生理团队牵头开展或参与了多项RCT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学术论文。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与积极探索,感谢大家的付出,也希望大家带着更大的热情和动力,继续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立足新起点,陈晓敏教授鼓励团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持续书写出更精彩的学科发展答卷。
天一阁的灯火,映衬着宁波的文化长河,也点燃着天一会的学术火花,展望未来,大会将更加坚定步伐,助力推动本地区心血管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我们十分期待并欢迎广大同道的到来,期待与大家在交流学术之余,感受宁波独特的文化底蕴。”采访最后,陈晓敏教授向全国心血管同道发出了盛情邀请。

识别二维码
进入专家个人主页查看更多信息

关注大会微官网
查询更多会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