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心脉"拔除战-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白明教授团队成功完成80岁患者植入20年感染起搏电极拔除手术


近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白明教授团队通过机械扩张鞘技术,成功为一名80岁老年患者拔除植入体内20年的被动起搏电极,创下省内拔除起搏电极植入时间最长、年龄最大患者的纪录。患者"服役"20年的起搏电极已与心肌、血管形成钢筋水泥般的粘连,这场手术宛如在心脏的“雷区”排除危险,手术风险极高。该手术的成功,标示着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在处理高危患者时具备的强大技术力量。


术前影像 

术后影像


患者情况


患者男性,80岁,2004年因胸闷行CAG+PCI后于心脏前降支植入1枚支架,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倍他乐克”;后患者2005年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在左侧前胸植入双腔被动电极起搏器,术后未见明显不适,后于2011年更换左侧心脏起搏器。患者自诉2024年2月左侧起搏器植入处出现隆起,囊袋破溃,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起搏器囊袋感染”,给与药物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后于2024年7月4日因心悸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行心电图及起搏器程控提示起搏器电极故障,排除手术禁忌后,2024年7月4日于右侧胸前区植入双腔起搏器。此次入院2月前左侧起搏器植入处出现化脓性感染,保守治疗无效后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起搏器囊袋感染”收住入院。


临床策略


患者左侧起搏器囊袋化脓性感染,为避免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需行起搏电极拔除及囊袋清创缝合术。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白明教授团队组织多学科讨论,拟在全麻下行起搏电极拔除术。目前患者心脏内有四根起搏电极,其中左侧两根被动电极已植入20年,电极磨损断裂,电极头端及上腔静脉处考虑已经严重粘连,电极拔除难度大,引起上腔静脉破裂和心脏穿孔的风险高,采用机械扩张鞘技术及导丝锚定技术将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手术过程


患者至心导管室后给与全身麻醉行经静脉电极拔除术。对左锁骨下区域进行局部麻醉,术中首先切开起搏器囊袋,取出起搏器,分离出心房电极和心室电极,将两根锁定钢丝分别沿心房电极、心室电极的中心腔送入电极远端,锁定钢丝到位后,通过牵拉证实电极导线与沿途组织粘连严重,随后使用短鞘分离锁骨下静脉至上腔静脉入口电极导线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然后使用常规鞘分离心室电极、心房电极与上腔静脉、右房、三尖瓣等沿途组织的粘连,最后通过牵拉、反作用力成功拔除电极导线,术程顺利。电极拔除后行感染囊袋清创缝合术。患者苏醒后手术已结束,患者未述任何疼痛不适。



白明教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起搏电极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0-20年,起搏器植入的患者远期面临起搏电极老化和更换的问题,特别对于起搏器感染的患者,必须行起搏电极拔除术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此次电极拔除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在心脏起搏电生理领域实现‌"复杂并发症处理-精准治疗技术-创新术式研发"全链条技术体系的突破‌。兰大一院心脏中心将持续推进技术迭代、诊疗革新、区域辐射等战略,系统性提升复杂心脏病诊疗水平,为起搏器依赖患者、高龄多并发症群体提供‌"拔除-重建-康复"全周期解决方案‌,造福更多患者群体!


阅读数: 2510
留言请输入昵称
发送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