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刘浩教授团队的带领下,成功完成全国首批VARIPULSE脉冲消融导管指导下的房颤消融手术。该技术通过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CARTO 3)与脉冲电场消融(PFA)的深度整合,实现了房颤治疗的精准定位与安全消融,标志着我国房颤治疗正式迈入“三维可视化脉冲消融”时代。
此次手术的顺利开展,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该院在脉冲消融领域的临床经验,体现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创新引领的不懈追求以及在房颤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将让广大房颤患者受益于全球领先的医疗技术和服务,为他们的生活质量带来提升与改善。
作为VARIPULSE的全国首批使用者,刘浩教授表示:“强生一如既往的三维精准,损伤可控。配合Vizigo的操作,到位更加灵活,贴靠更加稳定。”
近年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脏电生理团队在刘浩主任的带领下成为区内唯一同时成熟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术、房颤冷冻消融术及房颤脉冲消融术的队伍。常规开展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射频消融术,以及起搏器植入术、ICD植入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LOT-CRT)。是区内年手术量最多的术者。


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表现为心率快且不规则,心房有效收缩减少,我国患病人数已超2000万。其导致血栓栓塞事件等在内的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
当前,针对房颤患者的治疗以节律控制为优,大量比较节律控制策略的研究证明,导管消融在控制节律、改善心功能及预防脑卒中等多方面具有优势。近几年,除了主流的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之外,以PFA为代表的新型消融能量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即利用短时程高电压产生的多个脉冲波同时进行能量释放,可在细胞膜上产生不可逆的微小孔道,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坏死。



消融前基质图

消融图

消融后基质图
接受本次手术的患者多年受心房颤动困扰,经常感受到胸闷、心慌、心悸。反复多次的折腾,让患者苦不堪言。面对这样一位患者,刘浩主任带领团队对病例资料、手术安全性和患者获益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和综合考虑后,一致决定使用最新上市的VARIPULSE脉冲消融导管为该患者进行治疗。
术中数据显示,单台手术平均时间缩短至70分钟以内,肺静脉隔离时间仅需7.5分钟/支,术中射线量降低至传统消融方式的以下,且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大幅缩短。


1.
三维解剖重建,手术路径实时追踪
VARIPULSE可与CARTO系统无缝集成,全程三维可视,能够还原左房解剖,追踪消融损伤路径,帮助术者以更安心、高效的方式开展手术。它不仅能与心腔内超声(ICE)产品进行整合,提供实时成像,保障低/零射线手术的顺利开展,还可通过局部阻抗TPI显示电极与组织的贴靠程度,来确保有效放电。
2.
脉冲消融优势:高效性与安全性并重
临床数据显示,VARIPULSE在欧洲inspIRE试验中,通过对186名患者的临床研究,实现随访12个月0%主要不良事件(包括肺静脉狭窄、心房食管瘘、血栓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或心肌梗死等),接受优化PFA治疗方案的患者12个月的临床成功率近80%,且整合CARTO 3的PFA平台X线透视时间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也更短。
脉入心境,重塑“心”未来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此次成功开展全国首批VARIPULSE导管房颤脉冲消融手术,不仅彰显了其在心律失常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治疗选择。随着脉冲消融技术的普及与优化,“房颤可治、可控”的目标正加速照进现实,为“健康中国”建设再谱“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