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嘉兴市第一医院在翟昌林主任团队的带领下,成功完成全国首批、浙北首例VARIPULSE脉冲消融导管指导下的房颤消融手术。该技术通过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CARTO 3)与脉冲电场消融(PFA)的深度整合,实现了房颤治疗的精准定位与安全消融,标志着我国房颤治疗正式迈入“三维可视化脉冲消融”时代。
此次手术深度融合了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CARTO 3)与脉冲电场消融(PFA)技术,实现了对病灶的精准定位与安全消融。这不仅丰富了该院在脉冲消融领域的临床经验,彰显了其在房颤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创新追求,更将让广大房颤患者受益于全球前沿的医疗技术,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作为VARIPULSE的全国首批使用者,莫斌峰教授分享了技术优势:“在三维系统下,模型构建精准且导管显示稳定,结合心腔内超声(ICE),实现了房间隔的精准穿刺。术中能实时显示导管贴靠,确保脉冲放电有效;独特的导管灌注技术,有效控制了术中微气泡产生,极大保障了手术安全性。”
近年来,嘉兴市第一医院心脏电生理团队在翟昌林主任的带领下持续推进房颤诊疗体系建设,从射频消融到脉冲电场消融,始终聚焦国际前沿技术。未来,团队将在嘉湖地区进一步推进心血管内科专科联盟的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表现为心率快且不规则,心房有效收缩减少,我国患病人数已超2000万。其导致血栓栓塞事件等在内的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
当前,针对房颤患者的治疗以节律控制为优,大量比较节律控制策略的研究证明,导管消融在控制节律、改善心功能及预防脑卒中等多方面具有优势。近几年,除了主流的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之外,以PFA为代表的新型消融能量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即利用短时程高电压产生的多个脉冲波同时进行能量释放,可在细胞膜上产生不可逆的微小孔道,从而导致目标细胞凋亡坏死,具有“高效、安全、组织选择性高”的优势。

术中操作

ICE指导下房间隔穿刺&术中消融

术前术后电位对比
本例患者多年受心房颤动困扰,因反复阵发性心悸就诊。面对这样一位患者,翟昌林主任团队对病例资料、手术安全性和患者获益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和综合考虑后,一致决定使用最新上市的VARIPULSE脉冲消融导管为该患者进行治疗。本次手术采用全身麻醉,在麻醉医生和护理团队的通力配合下,莫斌峰副主任和李佳寅医生顺利开展手术,在CARTO系统的支持下,ICE指导下实现房间隔精准穿刺,Pentaray完成精细建模和高精密度标测,VARIPULSE脉冲消融导管进行消融,术中即刻显示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效果理想;消融完成后再次行高精密度标测发现LA明显低电压消融带产生,隔离效率大大提升。
术中数据显示,单台手术平均时间缩短至90分钟以内,肺静脉隔离时间仅需7分钟/支,术中射线量显著降低,且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大幅缩短。


脉冲消融优势:高效性与安全性并重
VARIPULSE可与CARTO系统无缝集成,全程三维可视,能够还原左房解剖,追踪消融损伤路径,帮助术者以更安心、高效的方式开展手术。临床数据显示,VARIPULSE在欧洲inspIRE试验中,通过对186名患者的临床研究,实现随访12个月0%主要不良事件(包括肺静脉狭窄、心房食管瘘、血栓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或心肌梗死等),接受优化PFA治疗方案的患者12个月的临床成功率近80%。
脉入心境,重塑“心”未来
嘉兴市第一医院此次成功开展全国首批VARIPULSE导管房颤脉冲消融手术,不仅巩固了其在心律失常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治疗新选择。随着脉冲消融技术的普及与优化,“房颤可治、可控”的目标正加速照进现实,为“健康中国”建设谱写“心”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