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埼玉医科大学加藤律史教授到访南京市儿童医院开展儿童心源性猝死预防国际交流

2025年6月25日,南京市儿童医院举办心源性猝死预防国际学术交流会。日本埼玉医科大学国际医疗中心加藤律史教授受邀来访,与医院及省内各地儿科心血管专家展开深度研讨。



会议伊始,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世伟教授致开幕词,热烈欢迎加藤律史教授来南京传经送宝,聚焦患儿心源性猝死预防,加强技术创新和全球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视野。此次交流旨在基于儿童患者的心源性猝死预防与临床管理,综合多地智慧,探讨合适的临床解决方案,推动儿童猝死预防事业迈上新台阶。



会议主席杨世伟教授基于临床实践作《儿童心源性猝死预防的临床管理策略》专题报告。儿童心源性猝死发病严重威胁着儿童的生命和健康,最主要的病因为遗传性心率失常,包括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长QT综合征(LQTS)和Brugada综合征等。针对这些病因,杨教授重点介绍了南京市儿童医院心内科的管理和治疗经验:临床的早期准确识别和诊断是有效预防猝死的首要前提,患儿及家长的配合、规律的随访和管理是关键环节,对于猝死高风险者(发生过心脏停搏或服用药物后仍发生晕厥者),植入心率转复除颤器(ICD)是重要手段。ICD的植入在儿童患者中存在诸多挑战,需要综合考量。目前可供考虑的植入术式主要包括经静脉植入(TV-ICD)和全皮下植入(S-ICD)两种。S-ICD无需经静脉植入导线,避免血管损伤和因生长发育导致的导线脱位与感染风险,是无起搏需求患儿的首要选择。截止目前,南京市儿童医院已经完成了2例S-ICD,为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提供更长久安全的守护。在汇报最后,杨世界伟教授强调:应充分提高儿科医师对儿童心源性猝死的认识,结合遗传、结构和电生理因素,应积极主动的采取科学的个体化预防措施,改善预后,预防悲剧发生!


在杨教授报告终了,各地专家同海外专家就低龄儿童的S-ICD植入要点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加藤律史教授对于低龄儿童的S-ICD植入具有丰富的经验。加藤教授表示,在TV-ICD和S-ICD的选择上,应该以保留静脉通路为首要选择,对于不存在起搏需求的患儿,考虑到其长期的生活质量及感染风险,应当优先考虑S-ICD。以日本埼玉医科大学国际医疗中心在200余例患儿的S-ICD的植入经验中,感染发生率不足0.5%。5-9岁的儿童的植入流程相较于成人有所不同,建议塑造C形弯为患儿的生长发育预留空间,皮下隧道的建立应全程在DSA下进行。术后宜采用镇痛泵或口服镇痛药加强疼痛管理,在S-ICD感染风险极低的前提下,对于可能存在感染危险因素的患儿,可以考虑术后一个月口服抗生素进行管理。



在下午的会议上,来自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王如兴教授作为会议主席表示,S-I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目共睹,补充了TV-ICD的空白。此次国际交流对于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的猝死预防提供了平台。随后,加藤教授就日本的导线管理和ICD植入现状作了专题报告。加藤教授介绍,S-ICD具有经由真实世界验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近年来在日本的认可度逐年上升。多项临床研究显示,S-ICD在治疗的有效性方面与TV-ICD无明显差异,尤其是其全皮下植入的特点,优化了植入流程,大大降低了感染风险,在特殊人群(透析患者、儿童患者)中表现出极佳的便利性与安全性。后续随着模块化无导线起搏的上市,将与S-ICD优势互补,填充对于起搏和ATP的空白。



随后,来自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李晓燕教授就一例反复发作TV-ICD感染最终选择植入S-ICD作出案例报告,来自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邵山教授展示了低BMI老年患者S-ICD的植入流程和要点,对于反复感染和存在感染高风险因素的患者,S-ICD不失为良好选择。



来自南京市儿童医院的殷杰教授就S-ICD在儿童心源性猝死预防中的应用作出专题报告。殷杰教授介绍儿童心源性猝死(SCD)流行病学与病因,如遗传性心律失常、心肌病等,通过两例长QT综合征病例展示诊疗过程,对比传统TV-ICD与S-ICD优势,指出 S-ICD 对无起搏需求的青少年离子通道疾病患者更加适用。



会议最后,杨世伟教授总结,本次儿童心源性猝死中外学术交流活动,干货满满,加藤律史教授也给大家分享了儿童S-ICD植入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也希望各位同道未雨绸缪,汲取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帮助病患。此次会议与会各专家们的讨论意犹未尽,也期待加藤教授未来有机会再来南京交流探讨,为儿童的猝死预防事业添砖加瓦。



阅读数: 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