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紧急展开。72岁的吴阿婆因突发心肌梗死,病情危重,从外院紧急转入。入院时,她已意识模糊,出现严重心源性休克、多脏器衰竭,生命体征持续恶化,命悬一线。
患者在21小时前突感胸骨后剧痛,伴随大汗淋漓与呼吸困难,尽管意识尚存,但死神的阴影已悄然笼罩。当地医院迅速确诊为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紧急实施急诊 PCI 手术,在右冠状动脉成功植入 3 枚支架。然而,这场看似及时的抢救并未遏制住病情的恶化。次日清晨,患者呼吸困难骤然加剧,血氧饱和度持续暴跌,当地医院紧急启用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通气,却仍难以扭转危局,最终决定紧急转诊至温医大一院。
患者转入温医大一院急诊后,医疗团队立即启动多学科联动机制。心内科复查造影显示冠脉血流通畅,然而患者血流动力学已濒临崩溃边缘,即便在 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生命体征如风中残烛。千钧一发之际,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及时启用,犹如为衰竭的心脏筑起一道生命屏障,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及时的心脏超声影像学提示,患者血流动力学崩溃的病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急性乳头肌断裂,乳头肌断裂较为罕见,患病率约为0.05%。院内死亡率极高,高达36%到80%。
面对急性心梗后乳头肌断裂合并重度反流的 "死亡陷阱",患者心脏脆弱、病变复杂,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为确保最佳预后,结构团队制定了“先保命、后提质”两步策略。周浩教授率领的结构心脏团队经过审慎评估,决定采用微创经导管二尖瓣夹MitraClip G4 解决患者的急性二尖瓣反流。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默契配合,团队在食道超声的精准引导下,成功植入一枚 XT 和一枚 XTW 夹子,完美修复病变瓣膜,完成这场高难度的 "心脏修补术"。这场与死神的赛跑最终获胜!吴阿婆的心脏功能显著改善。
此次成功救治,不仅彰显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高超技术与强大实力,也为类似危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周浩教授及其团队凭借先进的微创技术,成功攻克难题,为患者重燃生命希望,谱写了一曲生命守护的赞歌。

患者病史
患者72岁,女,此次因:“胸痛21 小时”入院。诊断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Killip IV 级、心源性休克、二尖瓣后叶广泛脱垂伴乳头肌断裂、二尖瓣极重度反流。
既往高血压10余年,糖尿病10余年。
术前TEE评估
术前超声团队王良国教授以及陈星星教授对患者的瓣膜解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评估:
① 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反流程度5+;
② 画迹法显示二尖瓣瓣口面积5.49cm²,平均跨瓣压差4mmHg;
③ 二尖瓣前叶(A2)长度23.4mm,二尖瓣后叶(P2)长度: 10.1mm;
④ 左房53mm,穿刺高度最高可穿4.3cm;
⑤ 乳头肌断裂甩至左房中部,最高点距离瓣环平面约2.4cm;
⑥ 2区、3区后叶广泛脱垂,脱垂宽度大于20mm;

术前食道超声


2区
2区 带彩


2区
2区带彩


3区
3区带彩


3D
3D带彩


术前肺静脉频谱
术前肺静脉频谱


可穿刺高度
2区后叶长度

乳头肌脱垂高度
手术难点及策略
从术前超声来看,该case难度极大,①乳头肌断裂甩至左房中部,最高点距离瓣环平面约2.4cm,捕获难度大;②2区、3区后叶瓣叶不长,1cm左右;③穿刺高度最高可穿4.3cm,乳头肌断裂捕捞难度大;④脱垂范围非常宽,难以彻底夹闭;⑤急性期心率不稳定,200左右,瓣叶活动度大。策略制定上,考虑到乳头肌脱的比较高,穿刺要尽量高,第一枚夹子捕获难度大,且不一定能夹很多,主要的作用是先稳定瓣叶和部分乳头肌,因此考虑G4 XT 2偏3区夹持,外侧考虑再补夹子,优先选择XTW,后叶难以捕获时,可考虑使用腺苷使心脏停跳,辅助后叶夹持。
术中操作
患者全麻,全身覆盖消毒铺巾后,在超声引导下建立右侧股静脉入路,在食道超声引导下,选择上下腔中部靠下,主动脉短轴中部靠后位置穿刺,首次穿刺高度4.12cm,置入SGC,然后将二尖瓣夹输送系统XT送入左心房,为了避开断裂乳头肌,在1区进行轨迹测试和方向调整,待轨迹和方向完全确定后,充分释放张力夹臂方向指向5点半-11点半点的方向,关闭夹子,回撤系统至2偏3区。


房间隔穿刺
穿刺高度


瓣上调整
跨瓣捕捞


后叶脱垂太高捕捉失败
第一次腺苷给药试验


第二次腺苷给药后捕捉成功
释放前评估


释放前评估
释放前评估
为了避免缠绕,将夹子打开至150°,跨瓣进入心室,待夹臂通过瓣尖,迅速捕捞。夹子后臂已接近瓣叶根部,但是后叶脱垂较高,多次尝试始终无法捕获足够的后叶,关紧后后叶均会滑脱。最终在腺苷的辅助下,成功捕获后叶,前后叶Bouncing明显,关紧后,内侧反流明显减少,外侧有残余脱垂及反流,且外侧脱垂乳头肌脱垂高度降低。
食道超声完整评估第一枚二尖瓣夹XT的方向、组织桥稳定性、瓣叶受限程度及反流减小程度。夹子方向良好、组织桥稳定性良好、瓣叶受限明显,反流明显减少,准备释放。释放后夹子内侧无反流,内侧有残余偏心型反流,剩余反流2+以上,需要补第二枚夹子,剩余反流有些宽,瓣口面积剩余4.07平方厘米,第二枚夹子选择XTW。


释放后
释放后


第二枚夹子
高度降低


高度不足
射线下调整orientation


跨瓣捕捞
再次确认orientation


独立捕捉后叶
独立捕捉前叶


释放前评估
释放前评估


释放前评估
释放后评估


释放后评估
第一次手术最终结果


第一次手术最终结果
剩余瓣口面积
置入第二枚XTW,在进入第二枚夹子后,未看到房间隔明显塌陷,但是系统整体塌向左室,导致高度不足,瓣上没有充足空间打开夹子调整orientation。考虑将射线调整为第一个夹子单臂状态,部分跨瓣做orientation调整至两个夹子方向一致,慢慢打开,3D验证夹臂orientatio接近12点-6点。
利用G4独立夹持功能,先捕获后叶,确认捕获到之后,捕获前叶,慢慢关紧,反流明显减少,3D组织桥稳定,剩余反流主要为1区,约2+,压差为4mmHg,考虑释放。
释放后,3D可见组织桥稳定,外侧剩余部分脱垂,决定结束手术,理由如下:① 1区后叶质地不佳②剩余瓣口2.14平方厘米,狭窄风险较高③外侧剩余反流约2+,患者应该有机会度过急性期。
术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稳度过急性期,顺利从CCU转到普通病房。 遗憾的是,虽然第一次手术圆满成功达到了挽救生命的目的,患者外侧仍残留了部分脱垂,术后两个月,复查食道超声时发现,第二枚夹子的外侧反流又有所加重,变为重度二尖瓣反流。
周浩教授团队经过反复的MDT讨论,考虑到患者高龄,且经历过急性心梗,本身状态较差,外科风险较高,以及如果介入手段能将老人的反流控制在2+以下,对老人后续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尝试为患者行第二次TEER手术。
二次术前食道超声


2区
2区 带彩


3D
3D带彩


2区前后叶
术前压差
手术难点及策略
从术前超声来看,二次手术难度较大,①前后叶均有脱垂,捕获难度大;②2区夹持区域后叶瓣叶不长,1cm左右;③剩余瓣口2-2.5平方厘米之间,术前跨瓣压差7mmHg,夹持存在较大狭窄风险;④后叶较薄,质地偏差。策略制定上,后叶长度足够,双叶脱垂,考虑到捕捞难度,选择XT,贴近第二枚夹子夹持,解决脱垂的同时,关注压差变化,避免狭窄。
术中操作
患者全麻,全身覆盖消毒铺巾后,在超声引导下建立右侧股静脉入路,在食道超声引导下,选择上下腔中部靠下,主动脉短轴中部靠后位置穿刺,穿刺高度4.61cm,置入SGC,然后将二尖瓣夹输送系统XT送入左心房,在2区进行轨迹测试和方向调整,待轨迹和方向完全确定后,充分释放张力夹臂方向指向6点-12点的方向,关闭夹子,跨瓣。


房间隔穿刺
穿刺高度


轨迹测试
orientation


捕捞夹持
关紧夹臂


最终结果
最终结果


最终结果
剩余瓣口面积


术后肺静脉频谱
术后肺静脉频谱

术后平均跨瓣压差
一次成功捕捞夹持,前后叶Bouncing明显,关紧后,外侧反流明显减少。食道超声完整评估二尖瓣夹XT的方向、组织桥稳定性、瓣叶受限程度及反流减小程度。夹子方向良好、组织桥稳定性良好、瓣叶受限明显,反流明显减少,准备释放。释放后夹子外侧残余一束中心性反流,内侧3区仍残余一束反流,剩余反流约2+,瓣口面积剩余1.82平方厘米,跨瓣压差5mmHg,手术结束。
在这场与死神的激烈博弈中,医患携手共同书写了生命的奇迹。家属的全然信任化作医护团队前行的底气,从初次接诊时的紧急施救,到二次手术时的精准破局,周浩教授团队以精湛医术与无畏担当,在患者生命的关键时刻构筑起坚固防线。每一次操作的严谨、每一轮方案的研讨,都凝聚着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如今,患者顺利出院,重归正常生活,这份生命的馈赠不仅彰显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心血管领域的硬核实力,更印证了医患同心、其利断金的深刻内涵。未来,医院将继续以仁心仁术为笔,在守护生命健康的征途上,续写更多温暖而动人的篇章。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瓣膜介入中心团队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辦膜介入中心2024年成为国家认证的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单位。作为国家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截止2025年5月独立开展结构手术300余例,在手术的“质”与“量”上均位居国内前列。其中2022年1月完成浙南首例 PCI+TAVR一站式手术一例,2023年4月全球首例急诊药物球囊PCI+TAVR手术一例,2023年10月美国TCT大会上展示温州经验, 2024年1月首次完成全国首例一站式TAVR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2025年欧洲介入治疗大会(EuroPCR)上,周浩教授以《TEER for mitral regurgitation secondary to papillary muscle rupture caused b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为题,分享了医院在急诊危重症处理及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诊疗经验,指出急性心肌梗死在支架介入治疗后行缘对缘修复术的可行性,并总结了针对此类极高危患者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及术后管理的要点。2025年5月成为国家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建设卓越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