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会2025专访|陈茂:在巴山蜀水间雕琢心血管诊疗的“奇峰秀水”


(点击跳转大会微官网)


当锦江的温润遇见山城的炽烈,当麻与辣碰撞交融为独特的巴蜀风味,走过十九载春秋的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也在巴山蜀水间,以“面向基层,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服务患者”为底色,在成渝两地轮番闪耀学术光辉,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双城记”。

  

2025年7月4日-6日,第十九届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将于“天府之国”成都举办。会议召开前夕,大会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接受了严道医声网的采访,以深邃的行业洞察和饱满的热情,深度解读本届中西部会“成都篇章”的设计理念、核心亮点与深远愿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陈茂教授




“中西部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平台,更是连接基层医生与前沿技术的桥梁,承载着几代心血管人的心血与期望。我们希望通过每年的巴蜀之约,让心血管病防治的星火在更广阔的天地燎原,助力打造具有中西部特色的‘奇峰秀水’。”


01

薪火相传

三代同辉,铸就学术根基


“传承”是陈茂教授阐述会议设计思路时强调的首要核心。


“ 十九载历程,中西部会议承载着前辈的奠基之功,从南方冠脉介入教育专家组的筚路蓝缕,到如今资深专家们依然亲临指导、倾囊相授,这份精神血脉需要延续。” 


这份“传承”更是会议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因此,在专家阵容构建上,本次会议力促“老中青”同台交流。


“此次会议特别邀请了当时南方冠脉介入教育专家组的传世人,他们都会如期到会。希望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宝贵经验,激励新一代医学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同时,我们也向他们展示中西部的发展现状。”


资深前辈,将带来深厚积淀与历史视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智慧源泉;身在“当打之年”的中坚骨干,代表当前技术巅峰与理念前沿,展现学科的壮年盛景;青年才俊作为未来希望,迸发创新火花,大会将为他们搭建平台,鼓励勇敢分享、挑战和交流,加速成长。


这种布局不仅让学术传承具象化,更让年轻医生在与顶尖专家的深度对话中建立信心,在前辈经验中明晰成长路径。


02

内容革新

紧扣前沿,强化实战赋能


“此次会议,我们既要展现中西部的‘奇峰秀水’,也要融入全国医学的‘江海奔流’。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为广大心血管同道带来不同的参会体验,传递‘望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走得更远’的精神。”


相较于往届,本届会议在内容设置上做出了诸多创新和调整。希望通过高水平的讲座、演示和病例讨论,拓宽参会者的视野,激发他们对医学事业的追求与探索欲望。


陈茂教授介绍:“根据心血管领域的发展趋势,本次会议新增了瓣膜病、RDN等新技术版块,同时强化了实战环节,通过培训工坊和病例分享,让参会者能够快速积累经验,提升诊疗水平。我们希望参会者既能仰望星空触摸学科前沿,又能脚踏实地解决临床难题。”



仰望高山,把脉前沿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会议专家阵容熠熠。汇聚了院士团队、国字号人才(涵盖基础与临床领域的佼佼者),更得到了国内主要心血管病学会、协会的积极响应与参与。这不仅是学术号召力的体现,更通过与学会/协会的紧密合作,让大会在学术引领和行业指导上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中西部与全国心血管领域的标准同质化。如开幕式后的“心脏高峰论坛”,邀请领域内最顶级专家,带来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从心血管领域的前沿动态到亚专业发展,帮助与会者精准把握心血管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未来方向。



立足基层,紧扣时代


“面向基层”是中西部会议的传统基因,但坚守传统并非墨守成规,而是融入了更广阔的时代内涵。


基层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一级医院、二级医院的层级划分,而是聚焦更广泛的常见病诊疗需求和庞大的患者群体。陈茂教授强调,中西部会议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确保即使是在资源相对有限的地区,也能接触到心血管领域发展最前沿的新技术、新进展,如瓣膜病诊疗革新技术、高血压领域的RDN、电生理领域的前沿突破PFA技术等,都将在会议上得到集中呈现和深入探讨,为参会者带来耳目一新的内容,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实现“准确、有效”诊疗的精准下沉。



实战为王,授医者以“渔”


临床需求是中西部会议最大的驱动力,而实战性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


“我们的受众主体是广大医生团队、护理团队,会议的核心价值在于‘授人以渔’。”陈茂教授指出,此次大会精心设计了大量实战环节,既有注重实战的“培训工坊”,为大家提供标准化模拟操作体验;也有聚焦临床实践中的难点、疑点、争议点的病例分享,通过基于实战病例的深入讨论和分享,实现临床能力的提升,让参会者学会“更好地管理病人、诊治病人”。


“目的是让大家‘从实战中来到实战中去’,通过高水平讨论,借鉴‘他山之玉’,获得‘醍醐灌顶’的启发,快速积累经验,少走弯路。”



根植临床,仰望未来


会议紧密围绕临床实践的同时,也进一步关注学科长远发展的根基,设置心血管疾病基础论坛“这不仅是回顾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更是鼓励学者们‘站在现在,放眼未来’,去做一些深入或转化前的工作,为心血管病学的未来发展蓄力。”


此外,大会还特别重视护理团队的参与与发展,设置护理论坛,推动“医护一体化”,共同提升患者照护质量。


03

立足本土

深挖区域特色,打造“奇峰秀水”


“希望将我们的特色转化为真正的优势,寻求重点突破与持续发展之道,打造我们的‘奇峰秀水’。”


中国中西部地区这片广袤土地,在秦岭巍峨与长江蜿蜒间孕育着丰富多元的文化,也承载着独特的心血管病学发展使命。


面对中西部地区心血管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陈茂教授有着清晰的判断:中西部心血管事业既要正视与沿海地区在经济资源上的差距,更要看见在瓣膜病诊疗、高血压 RDN 治疗等领域已形成的特色优势。 


“而未来前行的关键在于立足自身疾病特点和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


本次会议紧密围绕中西部地区的疾病特点和优势,进行了精心安排与设计。会议中分享的病例多源自中西部地区,充分展现当地病人的特点和诊疗实践。在各个专业及亚专业领域,针对中西部地区高发疾病问题,如瓣膜病中的二叶瓣问题和钙化问题等,也将展开深入探讨。这不仅为全国同道呈现了中西部的特色与进步,也为中西部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与学习机会,有助于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建议和契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身的优势。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背景下,中西部会议独特的“成渝轮办模式”更显深意。


“这就像重庆火锅与成都火锅,麻辣与鲜香各有千秋,风味不同却都令人回味,共同构成川渝美食的灵魂。” 陈茂教授比喻道。


在成渝两地轮流办会,能充分展现两地的独特匠心、医疗特色和创新视角,为会议注入不同的活力与魅力。这种“双城引擎”不仅为会议注入多元学术视角,为川渝经济圈的腾飞筑牢坚实的健康基石。最终目标是让川渝乃至更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百姓,不仅能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更能获得更高水平、国家级的健康医疗服务。


04

拥抱变革

当会议遇上AI赋能,重塑会议未来


“有人担忧AI未来会替代医生,我认为,人工智能未来不可能替代医生,但不懂AI的医生一定会被时代淘汰!”


面对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新技术浪潮,陈茂教授旗帜鲜明地指出,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场景广阔,其支撑作用不可替代,但其本质是强大的赋能工具。


“未来的会议形式,也可能因人工智能技术而发生改变。”


想象一下,当AI、VR、元宇宙技术深度融入会议,通过情景重现、虚拟手术等方式,参会者角色将彻底转变,从“聆听者”变为“实操者”,让学术会议从“信息灌输”升级为“沉浸式学习”。这种交互式、可反复试错的体验,将极大提升学习的深度、效率和获得感。


“非常期待这些设想逐步融入中西部会、成都瓣膜会的未来场景中。”


05

期待一场“微笑”、“争鸣”与“共进”的盛会


采访尾声,陈茂教授用三个关键词表达了对本届会议的深切期许:


期待大家能够在会议中能够会心一笑,因为明白了、懂了;


期待大家能围绕学术难点、争议点,直抒胸臆、畅所欲言,展开“激烈”而富有建设性的思想碰撞;


更重要的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会议中发展自我,助力中西部乃至全国心血管事业的发展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而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相信会给你一个更加‘不愿意离开成都’的理由。”最后,陈茂教授向全国心血管同道发出盛情邀约。


这场融合了成渝烟火气与医学严谨性的盛会,将为中西部心血管领域注入新的动能。正如会议的核心理念:既要“仰望高山”追随学术巅峰,也要“脚踩实地”扎根临床一线,让每一位参会者在微笑中领悟,在争论中精进,在合作中推动心血管事业走向更远的未来。


此刻,成都已备好学术盛宴与滚烫火锅,等待全国心血管同仁共赴这场学术与人文的双重盛宴。在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里,医学的智慧将与蜀地的灵秀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专家简介


识别二维码

进入专家个人主页查看更多信息



阅读数: 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