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抢救室的日光灯白得刺眼,监护仪的警报声像一把钝刀反复割着神经。病区电话突然炸响,小林刚接起,那头就传来主任的咆哮:“3床的肝素停了吗?血小板掉到23×10⁹/L了还敢用?你是第一天上班吗!”
“可……可他HIT抗体结果还没出……”小林的声音卡在喉咙里。电话那头传来纸张翻动的脆响,主任的怒火穿透听筒:“等结果出来人都没了!4T评分几分?D-二聚体多少?立刻换阿加曲班!现在!马上!”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肝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广泛应用于血栓预防与治疗等领域。然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作为其潜在的严重并发症,若不能及时准确地识别与处理,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详细阐述 HIT 的诊疗流程,并深入剖析常见的错误做法,以帮助临床专业人士提高对 HIT 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01
HIT的诊疗流程
临床可能性评估
4T's评分:
血小板减少(Thrombocytopenia):血小板计数下降≥50%或最低值≥20×10⁹/L。
血小板减少的时间(Timing):肝素暴露后5~10天(速发型<24小时,迟发型>10天)。
血栓形成(Thrombosis):新发血栓或原有血栓加重。
其他原因(Other causes):排除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因素(如感染、药物、脾亢等)。
评分结果:
≤3分:低度可能。
4~5分:中度可能。
6~8分:高度可能。

实验室检查
HIT抗体检测:
混合抗体(IgG/IgA/IgM):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用于排除诊断。
IgG特异性抗体:阳性可确诊(结合4T's评分)。
功能试验:
5-羟色胺释放试验(SRA):金标准,但国内未普及。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活化试验(HIPA):敏感性较低。

治疗
一经诊断或者高度怀疑应立即停用肝素:包括所有肝素类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含肝素的导管冲洗液。
替代抗凝药物:
‣比伐卢定:PCI术中0.75mg/kg静推,继以1.75mg/(kg·h)维持;非PCI患者0.15mg/(kg·h)起始。
‣阿加曲班: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主要从肝脏代谢,肝功能异常患者需减量。
‣磺达肝癸钠:5 ~ 10 mg/d皮下注射(避免单独用于PCI术中)。
抢救室的大门突然被推开,主任带着风冲进来,白大褂下摆沾着夜露。他瞥了眼监护仪上重新跳动的波形,抓起病案夹摔在小林面前:“4T评分6分!D-二聚体12.8!你守着教科书能救人命吗?要是刚才心跳停了,你拿什么赔给家属!”
主任扯开一次性手套,声音突然低下来:“去年急诊科那个肺栓塞的姑娘,也是HIT拖到血栓栓塞,23岁啊……你希望3床也变成病历夹里的一页纸?”
主任离开时又语重心长说了一句:“医学不是填空题,等我们把方框填满,黄花菜都凉了。”
02
HIT临床诊疗常见错误做法
未及时停用肝素
错误示例:高度怀疑HIT时继续使用肝素,导致血栓加重。
正确做法:一旦高度怀疑HIT,立即停用所有肝素类药物。
忽视替代抗凝药物的选择
错误示例:使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普通肝素(两者存在交叉反应)。
正确做法:选择非肝素类抗凝药(如比伐卢定、阿加曲班)。
未监测血小板计数
错误示例:未动态监测血小板,延误诊断。
正确做法:对于接受肝素治疗而临床医生预测其HIT风险>1.0%的患者,国外指南建议在用药4~14 d内,至少每隔2~3 d进行血小板数量监测;如已发现血小板下降,应增加监测密度至1~2次/d。
漏诊非典型HIT
错误示例:速发型HIT(肝素暴露24小时内发生)或迟发型HIT(停肝素后数周发病)被忽略。
正确做法:按照血小板计数下降的时间顺序可分为三种类型:(1)经典型HIT(60%);(2)速发型HIT(30%);(3)迟发型HIT(10%)。
盲目输注血小板
错误示例: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增加血栓栓塞风险。
正确做法:出血不是HIT的主要风险。HIT患者出血少见。如果发生严重出血或需行侵入性干预措施或大手术,仍可考虑输注血小板
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处理HIT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核心原则是:早停肝素、早抗凝、早处理血栓。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严格遵循 HIT 的诊疗流程,重视血小板计数的动态监测,综合运用临床评分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及时停用肝素并启动合适的替代抗凝治疗。同时,要充分认识常见的错误做法和误区,避免误诊、漏诊和不当治疗,严格遵循指南推荐的诊疗流程,提高对 HIT 的诊治水平,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