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领域,TAVI(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正以革新之势重塑临床实践。作为国产TAVI领域的领军者,心通医疗凭借自主研发的VitaFlow Liberty®,成为中国首个获欧盟CE MDR认证的国产TAVI系统,并已成功登陆全球超20个国家,惠及数万患者。
2025年6月25日,心通医疗携手全球顶尖心脏介入专家,共同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TAVI学术交流会。会议汇聚来自欧洲、亚洲、拉美等地的权威术者,围绕复杂解剖结构下的TAVI技术、中国创新器械应用及长期临床数据展开深度对话。这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TAVI全球化经验与中国本土化实践的闪光碰撞,旨在推动TAVI技术的规范化普及与个体化创新,助力中国经验与欧美经验的深度交流,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微创介入治疗的进步。
开场致辞 寄语新篇
▼▼▼
会议现场精英荟萃,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张俊杰教授的主持下,会议正式拉开帷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作为主席嘉宾分别致开幕辞。
陈茂教授:满载而归,共同推动TAVI技术持续精进

陈茂教授表示,近年来,TAVI技术、创新器械都迎来了井喷式发展,其在科研成果、临床应用等领域的进步离不开业界同仁们深厚的经验积淀。今天的会议聚焦TAVI创新器械的临床应用、操作规范的核心探讨,并呈现最新临床数据,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交流技术的成长平台。相信,本次交流将对大家深入理解创新器械价值、把握循证医学依据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期望各位同仁在会议期间能深入交流、满载而归,共同推动TAVI领域的持续精进。
张俊杰教授:凝聚共识,推动国产创新器械再上新阶

张俊杰教授表示,本次会议群贤毕至,内容充实、亮点纷呈,将系统梳理国产创新器械从研发上市到临床应用的完整历程,既涵盖主动脉狭窄等常规病变的规范化治疗,也聚焦中国特色0型二叶瓣等特殊病例的诊疗策略,更将分享复杂病变处理的前沿探索,深度探讨其在复杂临床场景中的实践经验。期待通过深入研讨,国内外术者同道们能够凝聚智慧、碰撞思想,推动国产创新器械的临床应用迈向新高度,最终惠及国内外更多患者。
王焱教授:畅所欲言,共绘心血管介入治疗新篇章

王焱教授强调了中国TAVI技术标准化推广的重要性。随后表示,近年来,我国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蓬勃发展,技术普及日益广泛,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心成功开展。同时,更多国产自主研发器械稳步迈入临床,为疾病的诊疗、技术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可能。今天的会议汇聚了海内外TAVI领域的菁英专家,大家共同交流宝贵经验,分享心得体会。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与海内外同道共绘心血管介入治疗新篇章。
核心思想 亮点速递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精彩的致辞结束后,会议迎来了备受期待的学术分享环节。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洋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徐承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首正教授作为主持嘉宾,江西省人民医院蔡新勇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丛广志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亮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尚小珂教授、阿根廷特立尼达米特医院De Brahi教授作为讨论嘉宾,携手诸多主讲嘉宾,围绕VitaFlow®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的操作细节、临床应用、数据分析,以及TAVI技术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
VitaFlow®八年随访结果及电动可回收TAVI系统产品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潘文志教授系统回顾了VitaFlow®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的八年临床随访数据。VitaFlow®瓣膜在手术过程中表现出色。其手术成功率高,术后30天内死亡率及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2年死亡率也表现出色。瓣膜的环上瓣设计优化血流动力学性能,使其在患者出院时的血流动力学表现优异。SMART研究证实,自膨式环上瓣在血流动力学性能和长期耐久性方面均优于球扩瓣。此外,VitaFlow®瓣膜的外裙边设计有效减少瓣周漏的发生率。术后8年随访中,中、重度瓣周漏的发生率始终保持在极低水平,同时,其8年随访数据显示永久起搏器植入率仅为21.6%,且增长趋势缓慢,表明早期手术策略对降低起搏器植入率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期效果方面,VitaFlow®瓣膜展现出卓越的耐久性。8年随访研究显示,其生物瓣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7.87%,结构性瓣膜功能障碍发生率为8.98%,均低于国际主流瓣膜产品。其长期血流动力学表现同样令人满意,无论是二叶瓣还是三叶瓣患者,术后8年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保持优异。此外,VitaFlow®瓣膜在设计上充分考虑未来可能的冠脉再介入需求,其低瓣架设计和大网孔流出端支架设计允许通过14F导管或2根12F导管,为未来的冠脉再介入手术提供足够的空间和通道。潘教授创新性地提出无冠窦支点植入法(NCPI),通过精确控制植入深度有效降低了瓣膜移位风险,并结合成功案例充分验证了这一技术的可靠性,在技术层面,潘教授详细介绍了电动输送系统的优势,包括±1mm的释放精度和最多3次回收的功能设计,这些特性显著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
电动可回收TAVI系统使用经验
401 MILITARY HOSPITAL OF ATHENS
Antoniadis Dimitrios教授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在2025年6月30日的学术报告中,401 MILITARY HOSPITAL OF ATHENS的Antoniadis Dimitrios教授展示了电动可回收TAVI系统在复杂解剖结构中的应用。通过一例典型的"自杀性左室"病例(83岁男性,身高仅153cm,合并严重钙化性三尖瓣主动脉瓣狭窄),详细阐释了该技术的临床优势。该患者术前跨瓣峰值流速达4.87m/s(平均压差68mmHg),EuroSCORE II评分5.9%,在电机驱动系统稳定的释放过程和360°可旋转胶囊设计保障下,手术实现即刻血流动力学改善(术后平均压差降至7mmHg)。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术后即刻患者在出现了左室自杀征象,通过补液和药物血压恢复正常。术后患者未出现瓣周漏或传导阻滞,心功能从NYHA III级显著提升至I-II级。2025年完成的所有手术均取得成功,印证了电动TAVI系统在处理高危解剖和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教授强调VitaFlow®瓣膜采用环上瓣设计,即使在小瓣环解剖结构中也能提供更大的有效开口面积(EOA),同时显著降低瓣周漏风险,有效规避小瓣环相关的临床风险。电动可回收输送系统具有卓越的稳定性,可实现毫米级精准定位控制,为术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操作精度。
VitaFlow Liberty®治疗二叶瓣患者的经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赵振刚教授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赵振刚教授深入探讨了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的TAVI治疗策略。面对不对称钙化、环口不匹配、横位心和主动脉增宽等技术难题,VitaFlow®的大网格设计保障冠状动脉通路,采用低密度网格结构增强器械通过性。赵振刚教授还通过三例极具挑战性的病例展示了VitaFlow®瓣膜系统的技术优势。首例为74岁男性(STS评分8.551%),MDCT显示左冠为高危阻塞病例,行左冠保护,团队采用27mm VitaFlow Liberty®,最终取得Vmax降至2.0m/s、无永久起搏器植入的理想效果,而其大网格设计亦能保障冠脉通路。第二例72岁男性(NYHA IV级)瓣膜钙化体积达981.9mm³,团队采用VitaFlow Liberty®通过精准回收调整(初始释放后出现左冠侧位移,经二次回收实现同轴植入),最终取得术后平均压差降至9mmHg、且无并发症的结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第三例Type 0型二叶瓣合并横位心、锐角弓的64岁女性,VitaFlow®通过电动回收系统丝滑过弓、精准释放,经二次调整后最终获得满意疗效。
VitaFlow Liberty®治疗反流患者的经验
天津市胸科医院付博教授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付博教授系统阐述了TAVI在单纯主动脉瓣返流(PAR)治疗中的最新进展。虽然外科手术曾是PAR治疗的金标准,但随着器械革新和术者经验积累,TAVI已不再是PAR的绝对禁忌症。付教授强调,对于解剖结构合适的患者,由经验丰富的团队实施TAVI可以获得良好疗效,这一观点已得到中外临床证据支持,并逐步写入指南推荐。
在技术操作层面,付博教授详细解析了PAR患者的TAVI关键技术要点。他特别指出,精确理解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和瓣膜设计原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中需要选择右足位作为释放体位,并在快速起搏下完成瓣膜释放。针对PAR患者特有的解剖特点,付教授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相对高位植入策略,将瓣膜植入深度控制在较高位置,这一技术有效避免了器械向左心室和流出道位移的风险。当瓣膜释放至2/3时,需要结合多角度造影和经食道超声进行综合评估,确认位置理想后再在起搏下完成最终释放。这套标准化操作流程显著提高了单纯主动脉瓣返流患者TAVI手术的成功率,为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适应症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规范。
整场学术分享氛围热烈,亮点频现。与会专家们或是指出影像评估对手术成功的关键作用,分享中国西部地区的TAVI普及经验;或是与海外TAVI领域专家们就中欧TAVI技术差异展开对话,联袂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中国智造 聚势前行
▼▼▼
在本次会议的总结环节,全体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中国智造在心血管介入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前沿成果与突破性进展。专家们特别指出,VitaFlow Liberty®经导管主动脉瓣电动可回收输送系统为代表的创新器械,凭借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卓越性能,已展现出显著临床价值。尤为重要的是,该产品提供的长达八年的高质量随访数据,为全球TAVI疗法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且高等级的科学证据。这些循证医学证据不仅强有力地支撑了现有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为推动主动脉瓣介入治疗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路径点亮了方向。
VitaFlow Liberty®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医疗器械创新能力提升的生动缩影。未来,在政策持续支持、临床需求驱动、产学研医深度融合以及创新生态日益完善的多重利好下,中国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蓬勃发展的崭新篇章,为满足全球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创新引领,智启未来。
本次“VitaFlow Liberty®国际TAVI技术研讨会”聚焦TAVI技术的最新进展、器械迭代、适应证拓展、并发症管理,和宝贵的临床应用经验,为全球不同地区的术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线上交流平台。
期待,随着会议的持续举办,国际交流的持续深化,VitaFlow Liberty®等中国创新器械能不断推动TAVI技术精进,助力其在更多中心安全、规范、精准地开展,最终惠及更广泛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扫码进入微创心通学术专栏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