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CCD 2025|第三日手术直播:攻坚终末期心脏病,外科治疗再展锋芒!精彩持续,主动脉疾病外科治疗明日压阵收官~


2025年6月30-7月6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健康促进会、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的第十二届武汉国际心血管病大会武汉如期举行。作为线下盛会的前奏,6月30日至7月3日,大会特别策划为期四天的线上手术直播,通过真实术例的全景呈现,率先点燃学术热潮。


继先心病、瓣膜病等术式精彩亮相,7月2日,WICCD手术直播迎来第三日主题——终末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围绕着“心血管领域尚未攻克的堡垒”,今日活动聚焦心室辅助装置技术,继续向心血管外科治疗“深水区”迈进。实战热力持续升温,术式含金量再创新高。


从终末期心脏病出发,探索外科干预解决方案

▼▼▼

冠心病、瓣膜病、缺血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在演进中,常可引发心肌不可逆性损伤,逐步发展至终末期心力衰竭。在药物治疗疗效受限、供体器官紧缺的背景下,随着心室辅助装置(VAD)相关技术的进步,外科干预在终末期心衰中的治疗地位持续上升,逐渐成为患者延续生命、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案。


7月2日,WICCD 2025手术直播进入第三日。围绕“终末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专题,通过BiVAD双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术的实战演示,呈现出终末期心衰患者多病并存、病情复杂的外科干预思路。


当日活动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夏家红教授、董念国教授担任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贡鸣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吴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澍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寅教授共同主持,学术氛围严谨、讨论内容聚焦。


董念国教授:终末期心衰挑战严峻,外科干预为患者争取“生”的机会



终末期心力衰竭是当前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中的重点难题之一,该阶段患者常面临高住院率、高死亡率和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等严峻挑战,既增加了个体身心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传统治疗方式在这一阶段往往效果有限,如何通过更先进的外科干预手段,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已成为心血管外科领域亟需攻克的关键方向。此次手术直播聚焦BiVAD双心室辅助系统植入等前沿术式,旨在推动终末期心衰外科治疗的技术探索和临床转化,更好服务于重症患者的实际需求。


人工心脏的现状与未来

讲者: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刘晓程教授




全球心衰患者约有6400万,其中我国25岁以上人群中心衰患者估计超过1200万,终末期心衰患者全球约100万。心脏移植自1967年首例病例出现后,迄今仍是终末期心衰的治疗金标准。机械辅助循环是近年来在国内逐渐应用的新技术,主要分为心室辅助装置(VAD)和全人工心脏(TAH)两个方向。从机械原理上,长期VAD可以分为搏动式、轴流式和离心式。此外,还有短期辅助用VAD(如IMPELLA装置)等。刘晓程教授详细介绍了这些器械产品的优缺点及其发展历程。


在国内,VAD治疗的现状显示,中国VAD植入后的生存率已逐渐赶上并超越国际水平,尤其是在术后两年和三年的存活率方面表现更为优异,这表明中国医生在综合管理和技术水平上已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新一代人工心脏的研发思路借鉴了汽车旋转马达的工作原理,旨在提升功率并降低因机械故障导致的心脏骤停风险。相关产品已通过检测和动物实验,预计不久后将进入临床试验。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实现更长效的VAD,从而成为终末期心衰的长期治疗选择之一。


手术演示

BiVAD双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术

术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董念国教授



本例患者为35岁男性,身高:166cm,体重:90kg。七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体力下降,咳嗽、咳淡红色泡沫痰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心脏超声提示左心明显扩大,心功能不全,诊断考虑为扩张型心肌病,予以强心利尿等药物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后续多次因心衰住院,一月前多次至当地医院就诊,心脏超声提示全心扩大,左室球形扩张,LV 8.2cm,LVEF 26.1%,予以强心利尿、改善心功能对症支持治疗效果不佳,活动耐力显著下降,建议患者心脏移植或人工心脏手术治疗。


胸片提示心影明显扩大,心电图提示快速房颤率,偶发室性早搏,室内传导阻滞。心脏超声示:左、右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全心增大;左、右室收缩功能测值减低;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中至重度关闭不全;肺动脉增宽并中度肺高压;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LA 5.9cm,LV 8.8cm,RA 5.6cm,RV 5.1cm, LVEF 20.2%,右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TAPSE=1.2cm,RVFAC=13.1%。右心导管:肺动脉压力46/24 mmHg,肺小动脉楔入压力18 mmHg,右心房压力13 mmHg,全肺阻力381达因单位,肺血管阻力215达因单位。肺功能:中重度混合性肺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在正常范围。肝肾功能:总胆红素29、ALT 138、AST 83、白蛋白43;肌酐99、尿素氮11.3、滤过率84.8%。NT-proBNP 8960 pg/mL;TNI 130 ng/L。


术前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心力衰竭,心功能IV级,INTERMACS 3级,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中至重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频发室性早搏,节段性肺不张,中重度混合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肝功能不全,高胆红素血症,肾功能不全。术前经全科讨论考虑患者体重大,O型血,心衰经内科治疗难以控制,目前等待心脏移植供体时间较长,建议行不停跳下双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术。


体外试运行左、右心室辅助泵以确保正常工作,预装人工血管及其保护套;通过正中开胸充分暴露心脏;全身肝素化,常规建立体外循环系统。超声引导下左室心尖定位并标记打孔位置及直径,将心室连接器置于定位点缝合12针,心脏不停跳下,心尖打孔并剪去多余的心肌组织,后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于右心房靠房间沟及下腔静脉处标记打孔位置,使泵头对着三尖瓣,缝合右心连接器,在右心房开孔并植入右心室辅助泵。分别吻合人工血管与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启动双心室辅助泵并排气;术中食道超声评估双心室辅助系统泵位置满意,根据需要调整流量并逐步停止体外循环。手术过程顺利,严密止血,予以彻底止血后逐层关胸,留置心包纵隔管。


精彩讨论 观点交锋



在手术过程中,线上专家就术中双心室辅助系统线缆、人工血管、右心辅助系统泵头的放置位置;如何更好地排气、如何确保泵头稳定性和方向正确性等手术细节,以及术后如何调整左、右泵流量等问题展开讨论。


董念国教授总结了双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手术的关键步骤,包括术前右心功能评估,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流量调节、抗凝维持和右心功能恢复等管理经验。此外,他分享双心室辅助在国外及中国的发展现状,指出国内心室辅助系统的发展较为迅速。目前,VAD主要作为等待心脏移植的桥接手段,仅部分患者可用作终末治疗手段。未来,若TAH能进一步优化,或许可以成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最终解决方案。


热潮未歇 战幕仍起

▼▼▼

近年来,我国在人工心脏研制领域获得技术突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外科干预在终末期心衰患者中的角色日益凸显。今日活动中,不仅展现了VAD技术层面的精进,也体现了多学科团队在复杂病情评估与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中的协同实践,为拓展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治疗边界提供了重要范例。


明日聚焦主动脉疾病,“术”无止境继续上演:


明日,WICCD 2025手术直播将迎来收官日!业内资深术者亲自主刀两台主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手术——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弓部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授课环节将深入剖析手术决策、术式选择与围术期管理策略。更多前沿术式与深度解析,敬请持续关注!


7月3日 08:30-12:00

WICCD 2025手术直播收官日

主动脉疾病外科治疗即将上线

两台术式接力登场,压轴之战不容错过!


阅读数: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