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夹定音|浙江省人民医院王利宏教授团队应用TEER技术为七旬患者重筑“心”生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承载着患者对生命的渴望。近日,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王利宏教授团队应用目前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最全面的二尖瓣缘对缘修复器械MitraClipG4,历时仅用1.5 小时,便成功为一名 77 岁二尖瓣重度反流患者解除病痛。目前,患者已顺利出院。


回溯患者的就医历程,长达一年的 “心” 病折磨令人揪心。起初,胸闷气促、干咳如影随形,日常活动都成为难以承受之重。当地医院检查发现,患者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累及前降支,经抗心衰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然而,病魔并未就此罢休。一个月前,胸闷症状卷土重来,且愈发严重。复查结果显示,左心增大、左心功能下降,EF 值仅为 30%左右,同时合并二尖瓣重度返流。


王利宏教授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与深度讨论。考虑到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手术耐受性差等因素,团队果断决定采用 TEER 技术。这一技术犹如 “心门巧匠”,无需开胸,通过一根细细的导管,在血管中穿行,精准抵达心脏病变部位,利用器械对二尖瓣进行修复,既能有效改善反流问题,又极大降低了手术创伤和风险,堪称高龄高危患者的 “生命曙光”。


手术当日,手术室气氛紧张而有序。在王利宏教授的沉稳指挥下,团队成员默契配合,每一个操作都精准无误。他们凭借多年积累的精湛技艺,巧妙操控导管,将夹子精准送达二尖瓣病变处。随着关键步骤的顺利完成,二尖瓣反流情况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善,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始终平稳,见证了团队高超的技术实力。


术后,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患者恢复速度远超预期。二尖瓣反流显著减轻,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消失,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是对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技术水平的高度肯定,更意味着在二尖瓣反流治疗领域,微创介入技术正为更多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王利宏教授表示:“我们将继续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深耕心血管疾病微创治疗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技术,用仁心仁术为患者的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未来,团队将继续勇攀医学高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患者病史


患者77岁,男,此次因:“胸闷心悸1年,加重1月”入院。全心增大、二尖瓣重度反流。


术前TEE评估


术前超声团队王珍珍教授以及王静教授对患者的瓣膜解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评估:


① 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反流程度4+;

② 画迹法显示二尖瓣瓣口面积5.71cm²;

③ 二尖瓣前叶(A2)长度30mm,二尖瓣后叶(P2)长度: 13mm;

④ 卵圆窝上缘距二尖瓣环约3.3cm;

⑤ 反流宽度约17mm,累及2区、3区;

⑥ 2区、3区后叶明显栓系;


术前食道超声


1区

1区 带彩


2区

2区带彩


3区

3区带彩


3D

3D带彩


可穿刺高度

2区瓣叶长度


手术难点及策略


从术前超声来看,该case难度较大,①后叶明显栓系,捕捞难度较大;②穿刺高度最高可穿3.3cm,对于内侧病变相对偏低;③反流范围较宽,1枚夹子难以完全解决;策略制定上,考虑到可能要处理3区,穿刺要尽量高,瓣叶长度足够,为了尽可能获得较好的反流减灭效果,因此考虑优先选择XTW,2偏3区夹持,尽可能多的改善对合以解决反流。


术中操作


患者全麻,全身覆盖消毒铺巾后,在超声引导下建立右侧股静脉入路,在食道超声引导下,选择上下腔中部靠下,主动脉短轴中部靠后位置穿刺,穿刺高度3.40cm,置入SGC,然后将二尖瓣夹输送系统XTW送入左心房,由于高度相对不足,先进行了借高度操作,在2区进行轨迹测试和方向调整,待轨迹和方向完全确定后,充分释放张力夹臂方向指向6点-12点的方向,关闭夹子,回撤系统至2稍偏3区。


房间隔穿刺

穿刺高度


置入SGC

瓣上调整


捕捞夹持

关紧夹臂


释放前评估

释放前评估


释放前评估

最终结果


最终结果

最终结果


跨瓣进入心室,待夹臂通过瓣尖,迅速捕捞。夹子后臂已接近瓣叶根部,一次成功捕捞夹持,前后叶Bouncing明显,关紧后,反流明显减少。


食道超声完整评估二尖瓣夹XTW的方向、组织桥稳定性、瓣叶受限程度及反流减小程度。夹子方向良好、组织桥稳定性良好、瓣叶受限明显,反流明显减少,准备释放。释放后夹子内侧残余少量反流,平均跨瓣压差1.63mmHg,经过升压测试,在血压150前提下,剩余反流1+——2+,考虑到高龄,手术圆满结束。

阅读数: 2646